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是江陵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以江陵凹陷不同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和原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碳同位素、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开展了对本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的综合地化研究,在对江陵凹陷全区原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从源岩地化特征和油源追踪正反两方面查明各地区烃源岩贡献,进而查明各凹陷油气资源潜力。经过对新沟嘴组烃源岩的分析统计发现烃源岩发育环境的地层颜色与TO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新下段Ⅰ油组主要为杂色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而Ⅱ油组和Ⅲ油组颜色较暗,反映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有机质较为发育。从有机质丰度来看,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总体上有效烃源岩较不发育,仅限于荆西、花园和八岭山地区有一定有机质丰度的有效烃源岩;Ⅱ油组总体上在全区均较为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中TO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荆西到万城凹陷一带,资福寺凹陷到南斜坡也有一定的高丰度烃源岩分布;泥隔层总体也广泛发育有效烃源岩,高值区在资福寺向斜带西侧到万城向斜一带;Ⅲ油组高TOC分布在万城向斜带和资福寺向斜带。从有机质类型来看,江陵凹陷各地区各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有机质类型较好,为Ⅰ-Ⅱ1型,荆州背斜带中X-Ⅰ和泥隔层主要为偏腐殖型有机质,而X-Ⅱ层位相对较好为混合型偏腐泥型有机质,荆州背斜带北部的两个层位则主要是以Ⅲ型有机质为主。从有机质成熟度来看,江陵凹陷新下段烃源岩样品均已达成熟阶段,荆州背斜带的X-Ⅱ层位和北部地区的X-Ⅱ和X-Ⅲ层位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通过系统采集江陵凹陷新沟嘴组原油样品,开展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单体烃碳同位素和含氮化合物等的分析。研究区原油全部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并且形成于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根据生标参数之间的差异,将研究区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来自于万城地区以及南部地区,此类原油升藿烷系列含量极低,成熟度高并且陆源有机质贡献少;另一类原油全部来自于荆州背斜带,成熟度低于第Ⅰ类原油,存在部分陆源有机质贡献,升藿烷系列化合物存在一定丰度,并且位于荆州背斜带西北部原油成熟度要明显大于中部及东南部。油源对比结果显示,两类原油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位的烃源岩贡献,荆州背斜带北部两个层位都为两类原油的主要烃源岩,只是不同层位的贡献存在差异,并且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对Ⅰ类原油和分布于荆州背斜带的中部及东南部的Ⅱ2类原油还存在部分贡献。从油气运移角度来看,荆州背斜带西北部以及万城地区北部的新沟嘴组原油应该来源于万城地区东南部,而江陵凹陷南部地区则作为油源区向荆州背斜带东南部进行运移。除此之外,经分析认为荆州背斜带陵66-P8井的原油应该具有来自万城以及南部的双重油源贡献,而荆州背斜带中部的李3-10和李3-12两口井可能还存在部分本地近源原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