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胆管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胆管癌在肝脏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仅次于原发性肝癌。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胆结石病、先天性胆道异常、华支睾吸虫及麝猫后睾吸虫病、相关致癌物质的毒性作用、HBV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肝外胆管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最有效的措施。但是,晚期胆管癌特别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只能予各种姑息性减黄治疗,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各种不同类型及分期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方式的选择。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03年3月到2013年3月,这10年间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手段诊断的胆管癌患者14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55例,年龄42岁到79岁之间,中位年龄62岁。肝门胆管癌108例,中、下段胆管癌32例。TNMⅠ、Ⅱ、Ⅲ/改良T-分期的T1、T2期肿瘤患者100例,TNMⅣ期/T3期患者40例。各种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功能损害。回顾性研究患者入院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的发病率、术后生存期等。 方法: 1.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肿瘤根治性切除治疗组和姑息性减黄治疗组。其中,姑息性减黄治疗又分为介入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组和开腹胆道旁路内引流手术组,介入疗法根据支架置入途径的不同又分为穿刺组(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引流术)及内镜组(内镜下胆管十二指肠内引流)。 2.数据处理由SPSS18.0统计软件完成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治疗组间的并发症包括肝、肾功能衰竭等的发生率,减黄率,死亡率等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均数的差别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保守治疗组减黄率为0%,死亡率为100%,可视作无效治疗。根治性切除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9.9±8.4个月个月,显著高于姑息性治疗组的9.1±4.2个月(P<0.05)。根治性切除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总费用分别是19.5±4.5天和42324.5±3987.3元,较之姑息性治疗组的14.5±5.1天和20459.5±2241.2元,要明显升高(P<0.05)。根治性切除治疗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胆瘘、胆道出血等)发生率以及的死亡率分别为41.5%和7.5%,比姑息性治疗组的27.5%和1.4%要高。 介入治疗与旁路手术治疗这两种姑息性治疗方式的减黄率无明显差异(P>0.05),效果切确。在住院花费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住院时间上,介入组为14.50±5.34天,明显低于旁路手术组的19.58±4.22天(P<0.05)。与此相反,介入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0.7±5.2月,明显高于旁路手术组的8.4±4.0天(P<0.05)。在该两组患者中,旁路手术者死亡率为5.9%,高于介入治疗组的0%,但他们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他们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生存期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术中/后常见的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则出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内镜组胆道感染和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9%和22.2%,明显高出经皮组的8%和0%,胆道出血发生率则相反,内镜组为7.4%,显著低于经皮组的28%。从支架置入的成功率来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Ⅰ、Ⅱ、Ⅲ型患者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Bismuth-CorlettⅣ型,经皮组的成功率则大大高于内镜组(P<0.05)。术后第7天,复查两组患者肝功能等,提示两组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减黄效果(P<0.05)。两组间的减黄效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对于肝外胆管癌患者,需重视术前MRCP、CT、血管造影、多普勒彩超等检查,综合评估,以确定肿瘤的分型及分期,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TNMⅠ、Ⅱ、Ⅲ和(或)改良T-分期中的T1、T2期肝外胆管癌患者,首选根治性切除术。 3.TNMⅣ期和(或)改良T3期肝外胆管癌患者首先考虑姑息性减黄治疗,以介入支架置入内引流术为主:中下段胆管癌、肝门胆管癌BismuthⅠ型及Ⅱ型以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为佳;Ⅲ型视具体情况而定;Ⅳ型以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为佳。 4.TNMⅣa期和/或T3期肝外胆管癌患者如果一般身体情况较好,无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肝功能为ChildA级,有肿瘤切除可能的也不应放弃根治性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