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风雨桥——以广西三江程阳桥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时至今日,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侗族村寨,不管文化变迁的脚步是否匆匆,"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凉亭、粮仓、水井、寨门、禾晾、戏台等所组成的村寨建筑序列,依然彰显着民族的特色.侗族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一体的木石结构桥梁建筑,多架在寨脚或寨边的河溪之上,被誉为侗族建筑艺术"三大瑰宝"之一,其秀美的外型,叹为观止的建造技巧,为世人所称道. 侗乡风雨桥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象,它与民族的生境和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物化的象征符号,风雨桥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意义.但纵观目前对风雨桥的介绍,多从民俗学、建筑学、审美学、文学等角度,而其静态实物的粗略几笔勾画,让人很难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对桥的认识也到此止步,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民族学视野下,围绕侗族某座风雨桥去展示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而在动态中解析其意义,探讨何以会有如此多层文化积淀的根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作为论文的写作对象. 程阳风雨桥不仅是三江侗族风雨桥的代表,也是整个侗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报刊杂志多有报道及描述.随着三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兴起,程阳风雨桥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当地社会对外展示自身的一个窗口,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文化宣传的重要景像之一,附着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欲以程阳风雨桥为主线,运用历时性的框架,阐释桥的象征文化意义,构建一幅当地社会从和谐、有序到交流、冲突的发展图景.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写作缘起、侗族文化研究梳理、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介绍程阳风雨桥所依托的程阳八寨的地理空间及文化空间. 第二章介绍程阳风雨桥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沧桑,指出风雨桥这种把侗族民居与鼓楼建筑艺术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和工艺,是侗族独特的审美创造,既有古代百越民族干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成分,它体现了汉族和侗族先民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阐释了程阳风雨桥的社会文化内涵,指出风雨桥是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神沟通的一个特殊的空间,表达了侗族民众对子嗣的祈盼,对个人及群体福祉的追求,体现了大众的集体感与归属感. 这是一种带有农耕生计色彩的文化符号构建. 第四章介绍在旅游开发中,程阳风雨桥被地方社会当作对外宣传的一种符号性工具,为当地的侗族社会搭起了一个与异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原生的意义和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对所在侗族村寨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全文,提出侗族风雨桥文化符号的构建发生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并呈现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符号秩序特点. 而在旅游经济中,地方政府脱离民族文化内质的风雨桥品牌定位,使形神兼备的程阳桥丧失了往昔的不少神韵,建议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原生态文化.最后,指出侗族村寨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进行文化重构,应对社会文化变迁.
其他文献
本文以草坪村苗族传统教育作为个案,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应用民族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对草坪村苗族传统教育的存在环境、内容形式、自身特点及其发展变迁过程等内容进
学位
“康养”是涉及人民福祉的民生事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加速发展康养产业对于我国老龄化问题及亚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国家倡导“康养”的生活方式,注重康养产
武汉石油化工厂常减压装置扩能改造后,脱盐装置出现脱后含盐、含水和切水含油量上升的问题,通过对装置改造情况和操作条件的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脱盐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对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村白族传统银铜手工艺品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新华村成为中国著名的银器手工艺生产基地,成为云南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
学位
云南省水库移民的最大特色,是移民主体绝大多数为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众。因此,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问题在移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笔者选择以红河南沙水电站移民为
学位
尿素脱蜡装置技术成熟,运行可靠,但能耗还较高,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才能降下来.介绍了装置近几年所采取的几项主要节能改造新措施,并对进一步节能提出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