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下为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提出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不仅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实现依法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更可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本文以构建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为目标,试图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期对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合理地评价。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发现相关文献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质、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取等方面存在争议。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相关理论出发,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涵和实质,并构建了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理论框架,为下文设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提供指导性作用。其次,通过分析地方审计机关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并结合实际工作中某市直部门A局局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总结归纳出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评价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审计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综合评价缺失或未结合责任界定以及评价结果运用不够明确等问题。最后,本文秉承基于实务、解决问题的原则,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恰当选择评价指标,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由2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结合责任界定实现了对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当前有些研究由于没有界定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质,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等同于责任界定,或抛开责任界定来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完整。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在于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时同时考虑了问题评价指标和业绩评价指标,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包含进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