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访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了国家,有了国家制度,就产生了信访。发展至现代,信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已创立的联系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相沟通的一种方式,它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现代信访存在的许多问题阻碍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如何进行改革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信访的概述。首先通过对信访特点的分析,概括出信访的概念。然后对信访价值的阐述,指出信访在中国当代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信访体制、文化、经济、社会方面根源的分析,指出信访在当代符合历史性和现实性,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对信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信访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介绍了中国的信访史:古代信访的简史和当代信访的简史。通过对中国信访历史发展的了解,才能对信访问题的出现有所认识。第三部分:当代信访的困境。笔者从立法、体制、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信访的困境。立法上困境是指中国还没有统一的《信访法》,这是其他困境的基础。体制上的困境是指我国的信访机构繁多、庞杂,它们之间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无隶属关系;办事效率低下;信访机构丧失独立性,导致基层激进主义的产生,造成信访职能和权威的丧失。制度的困境是指中国现有的信访制度不符合现实的要求。第四部分:法治发达国家相关制度。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机制,在对其进行域外比较时,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制度。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是现代国家非常注重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较为完备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因此本文以公民监督的视角对域外民愿表达制度进行考察。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我国的信访与国外的民愿表达机制在性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外的公民监督制度仍对我国信访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信访的改革。信访改革首先要确定其原则,即贯穿信访改革全过程,对信访改革具有指导性的基本法则或标准。笔者认为可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原则、依法信访原则、信访机构独立原则、和谐社会原则、渐进式改革原则。信访的改革可分为两步走,以信访立法为目标。第一阶段为信访立法的法治环境改善阶段。这一阶段的信访改革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中国现阶段的信访法治环境很差,不具备立法的条件,即使勉强立法,也很难得以实施。所以,这一阶段应注重中国的现状,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现有相关法律规定的修改,大力加强信访的法治环境,为信访的立法铺平道路。第二阶段为信访立法阶段这。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信访的法治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信访立法的条件也已经成熟。通过制定《信访法》使信访体制更加完善,达到信访改革的最终目标,把其纳入法治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