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生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酒炙后可引药上行,清上焦湿热。本研究首先对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明确其物质基础差异。其次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生、酒黄芩对肺炎大鼠血浆差异代谢物的不同调节作用,明确黄芩酒炙前后干预肺炎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及作用机理异同,从整体角度探讨黄芩炮制机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提出“成分-靶点-代谢”策略,将外源性成分与内源性成分相关联,预测黄芩酒炙前后潜在质量标志物。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黄芩酒炙前后醇提液样品进行全成分分析。根据保留时间、准确分子量、二级碎片离子等相关信息进行化学成分归属,在生黄芩和酒黄芩中均鉴定了53个化学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生、酒黄芩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发现17个差异性成分。同时基于物质含量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2个指标建立贡献指数方程,筛查显著差异标志物,最终确定黄芩素、黄芩黄酮II、汉黄芩苷、黄芩苷、5,7,2’-三羟基-8-六甲氧基黄酮-7-O-葡糖糖醛酸苷、高车前素-7-O-葡糖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葡糖糖醛酸苷、高车前素、白杨素-7-O-葡糖糖醛酸苷和黄芩黄酮I这10个成分为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标志物,其累计贡献率达88.75%。另外,对差异标志物的酒炙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酒炙过程的走势,结果发现,大部分标志物含量在酒炙过程中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炒制18 min其含量最高。2.本文经口咽给药脂多糖(LPS),建立肺炎大鼠模型。通过比较五组(空白组、模型组、生黄芩给药组、酒黄芩给药组,阳性药组)大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及血浆中NO含量,发现造模后大鼠血浆中NO含量和肺组织中的IL-6、IL-8及TNF-α含量显著上升(p<0.05),生、酒黄芩给药后对上述炎症因子均有改善作用,且酒黄芩作用稍优予生黄芩。另外,采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多元数据分析,研究生、酒黄芩对肺炎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空白组与肺炎模型组相比,筛选出与肺炎有关的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酒黄芩作用后,色氨酸、9(S)-HPODE、视黄酸、α-亚麻酸和孕烯醇酮代谢物水平明显与空白组接近,涉及视黄醇代谢和色氨酸代谢通路;生黄芩作用后,植物鞘胺醇、鞘胺醇、棕榈油酸以及SM(d18:1/22:1(13Z))代谢物的回调趋势优于酒黄芩,涉及鞘脂类代谢通路。3.结合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得到127个相关蛋白靶点,将相关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发现Go富集的生物过程同样包括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所涉及的3条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色氨酸代谢通路相关靶点有CYP1B1、CYP1A1、CYP1A2、MAOA和MAOB;视黄醇代谢通路相关靶点有CYP1A1、CYP1A2、UGT1A1、CYP2C9和CYP3A4;鞘脂类代谢通路相关靶点有NOS3、ADORA3、TNF、MAPK14、ABCC1、PIK3CA、TP53、MAPK1、NFKB1和MAPK3。同时,将黄芩中黄酮苷类成分与苷元成分、外源性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整合结果预测发现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葡糖糖醛酸苷为生黄芩潜在质量标志物;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为酒黄芩潜在质量标志物。综上,本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黄芩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和疗效的变化,阐明黄芩炮制机理。将内源性成分与外源性成分相关联,预测分析生、酒黄芩潜在质量标志物。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出发,以挖掘不同炮制品质量标志物为落脚点,建立以质量标志物为核心的饮片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为后续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