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探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随着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相互结合,人类开发和征服自然的步伐在以加速度的趋势向前发展。“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口号随处可见,在人类挑战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强大之下,自然失去了它原本的神秘性,并且日益沦为人类的奴仆,任其践踏,人类中心主义进而泛滥。大自然受到的侵害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便是生态问题的日趋恶化,而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人与自然这一关系成为全球性炙手可热的问题。“生态问题”,“生态恶化”,“生存危机”成为人类眼中敏感而极为重要的字眼,也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因此,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的增长方式成为热点和共识,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步提上日程。生态教育,是人类对生态危机自身反省的产物,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教育在教育领域中逐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生态教育相关的生态意识也进而在教育的各个体系之中展开,除了传播生态意识的自然课程,思想道德伦理课程之外,语文教育则承担起了唤醒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使命,而语文教师则是肩负重任的重要使者。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遵循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教学实践的探索。第一部分以生态意识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来展开论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论述,得出生态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传播不仅是其传播知识性质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从而进一步得出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渗透生态意识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基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从教材的整体编写、篇目布局以及表现出来的生态内容,可分为三个标题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身。着眼于这三个方面来统计相关的课文篇目数量,根据需要对课文中的生态意识内容加以概括分析。第三部分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渗透生态意识的调查。第四部分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教学策略。
其他文献
为了掌握陕西省榆林市绒山羊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防控情况,以便于为绒山羊疾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于2015年8月深入榆林市重点县区,通过走访当地管理部门、实地调查和调查
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00、2006和201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ENVI5.0和Arc GIS9.3软件对其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植被覆盖度提取,对比了察布查尔锡
用不同溶剂通过两步法制备MoS2填充芳香和半脂肪聚醚酰亚胺(PEI)复合膜,采用乙酸酐和三氟乙酸酐(TFAA)封端。利用IRPrestige-21红外光谱仪表征纯PEI亚胺化程度;采用SDTQ600测试纯PE
由于选用部分Hausdorff距离进行图像匹配时不能满足较大尺寸图像匹配实时性要求,利用了多级分层匹配技术加速图像匹配,提出了多级实时图像匹配算法,该算法以部分Hausdorff距
随着互联网数据的巨大变革,海量数据涌入了时代的浪潮,自媒体行业崛地而起,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体制和瓶颈,让我
<正>蒋村街道东隔紫金港路与文新街道相邻,南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与余杭区五常街道相邻,北接浙大紫金港校区,2007年10月撤乡建街,下辖13个社区,总面
传播研究始终未能厘清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体系的学科定位及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在跨学科悖论、研究领域碎片化和学术自主性等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陷入一种阈限焦虑当中迟滞
<正>今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北京《新京报》刊登了题为《家庭光伏电站第一人》的文章,随即全国各大网站争相转载。这篇报道说的是在北京顺义区的一个联排别墅小区里,有一位化名
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交通需求调节能力的概念.从诱增交通需求和城市交通系统自我平衡状态2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交通系统供需调节的机理.其估算模型的思路为通
由于凝固冷却速度缓慢,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的中心部位常出现碎块状石墨等现象,这大大降低了铸件心部的力学性能。在过去的40多年里,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提高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