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碳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调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低维碳纳米材料(石墨和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调控、磁性机理以及制造磁性材料的可能性。内容包括碳离子注入石墨后产生点缺陷,单层石墨片(graphene)表面化学修饰,碳纳米管表面化学修饰,碳纳米管管内金属银原子掺杂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各种功能化修饰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通过自旋极化的计算分析了各种情况下体系产生局域磁矩的可能性,提出了制造基于石墨和碳纳米管的磁性纳米材料和电子输运器件的可能性和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系统分析了碳离子注入石墨的电子性质和诱发磁性产生的原因。系统分析了离子注入对石墨材料的影响,注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缺陷的结构和稳定性。通过我们的计算,发现各种缺陷中只有空位缺陷的局域磁矩能够有效的铁磁耦合,对宏观磁性起作用;笼形缺陷在特定密度下能够产生宏观磁矩。而其余各种缺陷如间隙Spiro缺陷、间隙原子-空位复合对、Stone-wale缺陷等虽然能够大量存在,但是都不具有局域磁矩。二、讨论了通过单层石墨(graphene)表面单价修饰和双价修饰的方法制造磁性材料的可能性。我们发现单纯依靠单价修饰来产生磁性需要极高的修饰浓度并且修饰位置必须统一在相同石墨次晶格的碳原子上,技术上实现几乎不可能。而双价修饰的磁性对修饰浓度要求不高,并且修饰位也没有限制。但是,局域磁矩依赖于双价修饰基上未成对的p电子,这些p电子往往具有很强的化学不稳定性,在空气中很容易被饱和,而失去磁性。我们指出,如果实验上能够很好的保护修饰基不被饱和,双价修饰的石墨将有可能在纳米材料和自旋输运材料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三、研究了在单壁碳纳米管内制备纳米级超细导线的可能性。因为从实验上发现,拉成纳米量级粗细的金属导线,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这就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超细的金属导线进行保护的问题。而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力学特性和独特的中空结构,自然成为制造纳米导线的首选。我们系统的研究了在不同粗细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内部掺杂不同浓度银原子的稳定结构和电学性质,发现只要掺杂银原子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整个的复合体系具有很好的电导性和热稳定性,从而使制备超细金属导线成为可能。我们还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分析了金属原子进入碳纳米管内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实验上实现的方法。四、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外壁氢原子修饰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发现外壁氢原子修饰后,导致碳纳米管外壁相关碳原子sp~3杂化,使得金属性碳纳米管出现带隙,并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非常定域的杂质能带。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带隙的出现碳纳米管丧失导电性。如果氢原子修饰的浓度足够大,并且氢原子的修饰位置统一在相同次晶格的碳原子上时,由于定域电子态之间的直接耦合将会发生自旋极化而具有磁性,这为制备最小的纳米磁性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段。五、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5,5)和(8,0))外壁存在含氮本征缺陷时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缺陷结构包括双价氮原子外壁吸附、氮原子替位缺陷、氨基吸附以及外壁含氮原子的空位缺陷。碳纳米管外壁双价氮原子的存在往往会产生局域磁矩,和石墨片表面的双键修饰诱发磁性一样具有对缺陷浓度要求不高、没有修饰位限制的优越性;并且修饰后的碳纳米管仍然呈现金属性,从而使得单壁碳纳米管在制造纳米导线和自旋输运器件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我们的计算中,含氮空位缺陷只能在(8,0)管(半导体性)中产生局域磁矩,而(5,5)管含氮空位缺陷的磁矩为0。但是,当悬挂氮原子上未配对的p电子被氢饱和之后,(8,0)管中的磁性随之消失。
其他文献
近些年,在开放量子系统中广泛存在的非马尔科夫动力学已经吸引了研究人员广泛的关注。通俗地讲,量子非马尔科夫动力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开放系统流向环境的信息重新流回系统的过程
本文完成了基于常规Na源的脉冲慢正电子束装置的束流聚焦模拟及地线系统等相关设计。在完成该设计的同时,作者利用已有正电子寿命谱仪和符合双多普勒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
非经典效应是由于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奇特的量子效应,它不同于经典物理的特性。近年来,非经典效应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在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中
基于光学方法的原子局域化的研究是激光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光学方法能够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原子自由度的光学控制上有很多潜在的应用。比如激光冷却、玻色-
黑洞物理学作为广义相对论、弦理论、量子理论以及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等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地位。自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人们一直对黑洞物理学这一领域极为感
随着核燃料裂变燃耗分析、中子或带电粒子活化分析、核数据准确测量工作的发展,对放射性活度的准确测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短寿命核素的活度及γ射线发射几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