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探讨近年来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及相关特征,掌握致病菌耐药谱构成,并研究导致院内感染中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2、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外科科室2010.1.1-2014.12.31诊断为结肠癌/直肠癌并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围手术期确定为医院感染者2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近5年的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体部位分布及细菌耐药谱构成等相关信息。将性别、年龄、是否存在腹部手术史、是否存在糖尿病史、BMI、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术前是否存在贫血、术前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ASA等级(>2级/≤2级)、手术切口长度、切口类型(Ⅲ类Ⅱ类)、手术部位(直肠/结肠)、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时间、本次住院手术次数、入住ICU的天数、肿瘤分期(≥Ⅲ期/≤Ⅱ期)、围手术期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天数(>1天/1天)等22项指标纳入单因素统计分析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继而确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帮助临床预警大肠癌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高危人群。数据均采用易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5年内我院大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3283例,感染230例、283例次,医院感染率为7.01%,感染例次率为8.62%,人均住院天数19.02天,总住院天数62455天,日感染率3.68%0,日感染例次率4.53%0,上述指标中直肠均高于结肠,且感染例次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分布部位依次为呼吸系统、手术部位、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腹部与消化系统,例次比例分别为35%、24%、14.5%、11.3%、5.7%。检出致病菌5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5.7%,17.0%、17.3%。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占较高比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BMI、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ASA等级、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本次入院手术次数、入住ICU的天数,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BMI、术前低蛋白血症、ASA等级、手术切口长度、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大肠癌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结论:4.1大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易发生医院感染,直肠癌组感染例次、住院时间(169例次、19.82天)明显高于结肠癌组(114例次、18.13天),有统计学差异;4.2大肠癌术后应该加强手术后肺炎、手术部位、血液系统、尿管相关性泌尿系统等感染监测;4.3针对不同的感染部位,未获得明确的病原体及药敏培养结果之前,应及早而恰当的经验性运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尤其是针对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用药;4.4针对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肥胖、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高ASA等级、手术切口长、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