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纸马使用习俗与地方感建构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马通常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民间祭祀用品,它的信仰基础来源于远古时期的“万物有灵观”,直至当代,广大民众使用纸马的过程既是对生活理想的表达,也是心灵的自我安慰。本文选择江南吴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产地的民间纸马作为研究对象,纸马在当地至今仍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被创作、流通和使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将活态使用的纸马置于其存续环境,并从对纸马的探析延伸出其对江南吴语地区民间信仰的心理、形式,即江南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的探讨。
  江南地区的纸马产地分布于吴文化体系下的太湖流域,受当地文化和审美趣味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纸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多种民间信仰仪式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民间信仰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不同,是“弥散性”的,民间信仰没有规定的仪式、正式的组织、系统的教义,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种自由的“弥散性”,促成了其在江南民间广泛的影响力。纸马依托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仪式,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紧密联系,成为吴语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今中国各地纸马赖以生存的农耕经济己经解体,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转变,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和民俗仪式的形式不断萎缩,使用习俗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江南地区,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纸马却依然活态使用。本文试以江南地区纸马的分布、制作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研究民间信仰与当地社会秩序的关系,探讨其流变过程,希望依托这一最能代表区域民间文化的民俗事项,找到当地传统民俗仪式和民间美术存续的文化生态,从而回溯江南地区民众地方感建构的过程。江南地区地方感是人们对江南地区文化情感认同和审美认同。地方感的形成,包含多层心理机制,如对家乡的依恋、对信仰场所的朝拜、对自然风景的感知、对文化底蕴的归属感等。探索纸马在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人生礼仪中如何成为集体认同的代表,这不仅是对于探索地域民众的基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定意义,更是探讨区域文化及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尝试。
  本文的前半部分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特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纸马的概念、产生的环境、生产方式、题材、图式、审美特点、图像变化,理清纸马的历史,还原纸马的轮廓。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信仰,主要靠记忆来传承,当下西方思想的侵入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虽然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江南民众追求精神安慰的心理并没有消失,作为一种载体,纸马的信仰基础依旧存在。在四章,通过对纸马的信仰体系、使用习俗、使用者记忆的探讨,深挖纸马在制作技艺和使用习俗中的变异,分析传统和现代民众在使用心理上的不同,探讨纸马变异发生的现象和得以存续的内因。民间传统的纸马作为信仰的载体,在版画上属于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本文最后的第五章,拟对以上探讨的问题得出结论。总之,中国的民间信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江南吴语地区特殊的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民间信仰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民众文化生活,也构成了民众对这一地区的依附感。
其他文献
极小曲面指的是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面积最小的曲面,它是一种打破了传统正交体系限制的非欧氏几何曲面,曲面的平均曲率为0。极小曲面在数学领域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极小曲面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发展,它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其他学科中。极小曲面结构的稳定性、空间的流动和连通性、可迭代性以及高度的模块化与可复制性,都使得它在建筑学领域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极小曲面几何特性及
学位
外部空间中尺度的控制研究是建筑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视觉感知的关键因素之一。尺度在外部空间中具有契合性、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向来为人们所神往,索骥空间中实存现象的本源是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一内在视觉规律的最佳方式。  长期以来,外部空间的尺度研究多数是基于平面或剖面的二维量化方法,通过分析若干空间断面的方式来阐释人的知觉体验。然而,人对于外部空间认知的广域性显然不能仅由强调局部且片断性的二维分析
海防军事聚落体系是明代国防建设的重点,承担着抵御倭寇入侵、保卫国土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海防军事聚落的整体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社会各界对于明代海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然而,现存研究成果大多为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性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明代海防的整体规律,从而推进海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海防研究的趋势所在。  本研究以明代宁波海防军事聚落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套
由于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全球正在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在世界各国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大背景下,利用太阳能的光伏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于建筑中,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形式作为新的设计方式与研究热点逐渐进入了建筑师的视野。但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光伏技术的应用往往滞后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使得两者并没有同步进行,从而导致光伏产品与建筑材料没有完全集成
学位
传统村落水利遗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智慧的缩影。现阶段国内外水利学研究多集中于大型水利工程遗产,较少提及村落级别的治水策略。传统村落理水的相关研究则分散于人居环境、景观园林、旅游规划等建筑学相关领域,成果缺少专注于理水策略的空间量化分析与系统归纳,缺乏从水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跨学科视角对理水的科学认知与深入解读。基于此现状,本文对全国六十多个保存较为完好的临水村落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建筑学、规划学、
学位
本研究在对生活圈理论和规划应用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明确生活圈理论含义并制定调查研究思路,对天津市居民日常生活活动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分析天津市不同住区、年龄、职业居民住区生活圈特征的差异。同时,利用K-means统计方法将天津市居民住区生活圈归类为“街坊集中型”、“住区满足型”和“住区拓展型”三种模式,归纳出居民不同强度生活活动对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利用和出行情况差异。  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调查
学位
随着全球能源供需关系的紧张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并作为主要的能源利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太阳能采暖系统作为太阳能热利用的一种典型形式,其投入使用前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达到系统全生命周期内的运行经济且稳定可靠,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未来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保证现有的规划设计能在未来可靠运行。其次
自2004年起,我国颁发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宣告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到来。至今,我国已完成“四横四纵”客运专线,“八横八纵”客运专线也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而高铁站的建设也在线路的建设中蓬勃发展。  随着旅客对于出行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高铁站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站房的建设也采取更加多元的方式,建筑的空间模式,流线组织、设计语汇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形式,但由于现实的限制,我国高铁站的设计还
学位
目前我国的高层住宅建筑越来越多的采用钢结构,相比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们在结构性能、装配式施工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其环境性能则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不同结构类型住宅建筑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尽管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是针对高层住宅的研究很少。而目前高层住宅是我国城市住宅建筑的主流,如此大的存量和增量,使得不同结构形式高层住宅建筑的环境性能研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本研究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
建筑能源系统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运行成本,提升建筑节能性和环境友好性。但在建筑能源系统规划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天气因素、建筑人员的在室情况、照明空调等设备的启停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会给建筑能源系统的合理配置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综合考虑了上述不确定性因素对建筑能源系统配置方案的影响,应用场景法对天气和人员行为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建模,并提出基于场景的建筑能源系统双层优化配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