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马通常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民间祭祀用品,它的信仰基础来源于远古时期的“万物有灵观”,直至当代,广大民众使用纸马的过程既是对生活理想的表达,也是心灵的自我安慰。本文选择江南吴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产地的民间纸马作为研究对象,纸马在当地至今仍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被创作、流通和使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将活态使用的纸马置于其存续环境,并从对纸马的探析延伸出其对江南吴语地区民间信仰的心理、形式,即江南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的探讨。
江南地区的纸马产地分布于吴文化体系下的太湖流域,受当地文化和审美趣味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纸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多种民间信仰仪式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民间信仰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不同,是“弥散性”的,民间信仰没有规定的仪式、正式的组织、系统的教义,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种自由的“弥散性”,促成了其在江南民间广泛的影响力。纸马依托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仪式,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紧密联系,成为吴语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今中国各地纸马赖以生存的农耕经济己经解体,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转变,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和民俗仪式的形式不断萎缩,使用习俗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江南地区,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纸马却依然活态使用。本文试以江南地区纸马的分布、制作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研究民间信仰与当地社会秩序的关系,探讨其流变过程,希望依托这一最能代表区域民间文化的民俗事项,找到当地传统民俗仪式和民间美术存续的文化生态,从而回溯江南地区民众地方感建构的过程。江南地区地方感是人们对江南地区文化情感认同和审美认同。地方感的形成,包含多层心理机制,如对家乡的依恋、对信仰场所的朝拜、对自然风景的感知、对文化底蕴的归属感等。探索纸马在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人生礼仪中如何成为集体认同的代表,这不仅是对于探索地域民众的基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定意义,更是探讨区域文化及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尝试。
本文的前半部分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特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纸马的概念、产生的环境、生产方式、题材、图式、审美特点、图像变化,理清纸马的历史,还原纸马的轮廓。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信仰,主要靠记忆来传承,当下西方思想的侵入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虽然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江南民众追求精神安慰的心理并没有消失,作为一种载体,纸马的信仰基础依旧存在。在四章,通过对纸马的信仰体系、使用习俗、使用者记忆的探讨,深挖纸马在制作技艺和使用习俗中的变异,分析传统和现代民众在使用心理上的不同,探讨纸马变异发生的现象和得以存续的内因。民间传统的纸马作为信仰的载体,在版画上属于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本文最后的第五章,拟对以上探讨的问题得出结论。总之,中国的民间信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江南吴语地区特殊的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民间信仰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民众文化生活,也构成了民众对这一地区的依附感。
江南地区的纸马产地分布于吴文化体系下的太湖流域,受当地文化和审美趣味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纸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多种民间信仰仪式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民间信仰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不同,是“弥散性”的,民间信仰没有规定的仪式、正式的组织、系统的教义,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种自由的“弥散性”,促成了其在江南民间广泛的影响力。纸马依托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仪式,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紧密联系,成为吴语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今中国各地纸马赖以生存的农耕经济己经解体,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转变,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和民俗仪式的形式不断萎缩,使用习俗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江南地区,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纸马却依然活态使用。本文试以江南地区纸马的分布、制作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研究民间信仰与当地社会秩序的关系,探讨其流变过程,希望依托这一最能代表区域民间文化的民俗事项,找到当地传统民俗仪式和民间美术存续的文化生态,从而回溯江南地区民众地方感建构的过程。江南地区地方感是人们对江南地区文化情感认同和审美认同。地方感的形成,包含多层心理机制,如对家乡的依恋、对信仰场所的朝拜、对自然风景的感知、对文化底蕴的归属感等。探索纸马在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人生礼仪中如何成为集体认同的代表,这不仅是对于探索地域民众的基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定意义,更是探讨区域文化及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尝试。
本文的前半部分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特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纸马的概念、产生的环境、生产方式、题材、图式、审美特点、图像变化,理清纸马的历史,还原纸马的轮廓。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信仰,主要靠记忆来传承,当下西方思想的侵入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虽然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江南民众追求精神安慰的心理并没有消失,作为一种载体,纸马的信仰基础依旧存在。在四章,通过对纸马的信仰体系、使用习俗、使用者记忆的探讨,深挖纸马在制作技艺和使用习俗中的变异,分析传统和现代民众在使用心理上的不同,探讨纸马变异发生的现象和得以存续的内因。民间传统的纸马作为信仰的载体,在版画上属于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本文最后的第五章,拟对以上探讨的问题得出结论。总之,中国的民间信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江南吴语地区特殊的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民间信仰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民众文化生活,也构成了民众对这一地区的依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