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对壮语文的评价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个体生存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需教育形式,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根据评价的标准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评价对象的角度来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从教学过程进行的先后顺序的角度来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来分,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从评价手段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从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分,可以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壮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源于丰富、不断更新的理论支持,主要包括了阈限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第四代评价理论。首先,不同的阈限代表了学生对双语的认知程度,由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双语能力将学生划分不同的层次;其次,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双语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习得双语的条件。最后,目前的教学评价应走向发展性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过程应是一种平等、协商、对话的过程,在协商、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回顾广西壮语文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广西壮语文的政策制定从新中国成立之前开始就从未中断。起初,壮族地区壮汉文化教育交流,缺乏法律保护,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创制并改革壮文文字,如1951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标志着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工作正式启动。自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决定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并提出一系列方针、原则,壮文进校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期间虽经历波澜起伏,到本世纪以来,从刚开始的注重壮汉双语教育本身发展以外,逐渐开始重视壮汉双语教师的培养以及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转变。虽然壮语文评价工作逐渐展开,然而在研究者实际调研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发放问卷及对壮语文教师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到现行的壮语文评价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化凸显,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其次,壮汉双语教学评价方法单一---“重口头,轻实践”;第三,壮汉双语评价内容不全面---重在“拼读能力”;第四,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较低---难以落实“壮语文课程标准”;最后,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不合理—主采取“不作为”态度。归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数量短缺,难以满足壮语文课程的安排;其次,学生壮语文基础较差,使得教师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最后,家长、学校、社会对壮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支持、不重视、不作为,使得教师、学生学习壮语文的动力不足,也因此影响了对壮语文的评价。针对壮语文评价的以上情况,结合评价的政策走向,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反思:首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壮语文教学评价;通过加大评价方法的培训力度,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评价内容要全面,注重深度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课堂小组活动并在评价内容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民族特色文化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构建壮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壮语文课程各学段的评价并根据壮语文教师评价内容指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第四,及时反馈并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针对问题,为自己的教学拟定新的方案计划。第五,建立壮语文评价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的制定与评价理念的宣传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评价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