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羟考酮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时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初步探讨丙泊酚和羟考酮复合用药时的药效学相互作用,为临床麻醉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5岁,ASA III级,体重指数1924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试验组先分别予以0.35mg/kg羟考酮、0.5μg/kg舒芬太尼,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1min。4min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诱导,初始效应室浓度(Ce)设置为0.5μg/ml,待Ce达到设定值后持续5min,然后以0.5μg/ml递增,直至患者意识消失。患者意识消失后丙泊酚以意识消失时Ce继续输注,试验组予以罗库溴铵0.6mg/kg,C组先予以0.5μg/kg舒芬太尼(给药时间1min),2min后再予以罗库溴铵,给药时间均为30s,90s后行气管插管。记录丙泊酚Ce达到设定值时警觉/镇静评分(OAA/S);基础BIS值、丙泊酚靶控开始前和意识消失时BIS值;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给药前(baseline)、丙泊酚靶控开始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离开麻醉恢复室(PACU)之前及术后24h询问患者对麻醉诱导插管过程有无术中知晓。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不同丙泊酚Ce时OAA/S比较:(1)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基础OAA/S、丙泊酚Ce为2.5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丙泊酚Ce为0、0.5、1.0、1.5、2.0μg/ml时OAA/S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丙泊酚Ce为0.5、1.0μg/ml时OAA/S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Ce为0、1.5、2.0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C组丙泊酚Ce为1.0、1.5、2.0、2.5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Ce为0、0.5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丙泊酚Ce为0、0.5、1.0、1.5、2.0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丙泊酚Ce为0、0.5、1.0、1.5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比较:三组患者基础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丙泊酚TCI开始前BIS值低于C组,意识消失时BIS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与S组丙泊酚TCI开始前和意识消失时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比较:试验组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与S组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患者入睡BIS值(BIS50)及其95%CI:(1)C组、O组、S组丙泊酚EC50及其95%CI分别为1.913(1.9061.921)、1.187(1.1631.21)、1.041(1.021.061)μg/ml,试验组丙泊酚EC50较C组明显降低;(2)C组、O组、S组丙泊酚BIS50及其95%CI分别为62.41(61.5163.3)、75.39(73.5277.21)、77.85(76.9478.77),试验组丙泊酚BIS50较C组明显升高。6.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1)组间比较:O组在T2、T3、T4、T5、T6时间点HR、在T1、T2、T3、T4、T5、T6时间点SBP、在T3、T4、T5、T6时间点DBP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T2、T3、T4、T5、T6时间点HR、在T2、T3、T4、T5、T6时间点SBP、在T3、T4、T5、T6时间点DBP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C组在T2、T5、T6时间点HR、在T2、T3、T4、T5、T6时间点SBP、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在T3、T4、T5时间点HR、在T1、T2、T3、T6时间点SBP、在T2、T5、T6时间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T3、T4、T5、T6时间点HR、在T2、T3、T6时间点SBP、在T2时间点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所有患者对麻醉诱导插管过程均无术中知晓。结论:1.羟考酮静注后可引起OAA/S和BIS值降低,具有一定程度的镇静作用;2.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诱导时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催眠作用,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3.0.35mg/kg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