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往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为了防止低体温我们将生理盐水灌注液加温至37℃。低体温的发生率下降,但是发现使用37℃生理盐水灌注液时因温度高使术中出血量增加、镜下术野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预实验调整灌注液温度至33℃,继续与使用22℃灌注液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中应用的不同温度的灌注液对于患者不同时点的中心体温、生命体征、血气、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与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温度的灌注液是否对患者机体内环境影响存在差异,从而提高患者手术期安全性,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灌注液温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80例单侧肾铸型结石患者进行Ⅰ期单通道MPCNL,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且凝血功能正常者,按照随机排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22℃灌注液组(40例)、第二组为33℃灌注液组(40例)。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于术前60分钟前将室温调至22℃。两组均采用最简便的棉被保温。灌注液选用3000ml的生理盐水。通过恒温箱将22℃灌注液组的生理盐水灌注液恒定在22℃,将33℃灌注液组的生理盐水灌注液温度恒定在33℃。手术中动态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灌注后60 min和手术结束时测定患者的中心体温的变化,本研究采用肛测法来了解手术患者的中心体温,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K+、Na+、CL-、pH值、BE值);于手术前、灌注后60min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糖;手术前、手术结束时测凝血四项。并对所有的数据通过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3℃灌注液组术毕测得中心体温平均下降了0.1℃,寒战发生率为7.5%(3/40),心电监测平稳。手术结束时22℃灌注液组的中心体温比灌注前下降了1.9℃,多数患者发生了寒战的现象,其发生率为45.0%(18/40),心电监测示心率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同温度的灌注液对患者的中心体温、心率、寒战等方面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
2、两组不同温度灌注液对血BE值及PH值的影响也存在差异33℃灌注液组40名患者中5名出现酸中毒,其发生率为12.5%。22℃灌注液组40例患者中20例出现酸中毒,其发生率为50.0%。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之间的血常规、电解质变化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4、血糖的监测33℃灌注液组40位患者血糖升高者8例约为20%,平均升高0.7mmol/L。22℃灌注液组40位患者血糖升高者16例,其发生率约为40%,平均升高1.3mmol/L。两组通过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5、两组间的凝血四项指标(PT凝血酶原时间、A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比较22℃灌注液组较33℃灌注液组PT、APT、TT明显延长,FIB明显增高。接近体温的33℃灌注液对凝血四项的影响要弱于22℃灌注液,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6、33℃灌注液组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仅为1例。而术中22℃灌注液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心电图示S-T段压低,证实为心肌缺血。一例患者因中心体温下降2.2℃出现频繁的室早二联律,立即给予药物纠正后好转。
结论:
1、33℃灌注液对机体中心体温影响甚微,而22℃灌注液可以明显降低机体的中心体温,增加心脏负担。特别对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应注意灌注液温度的控制,尽量选择33℃加温灌注液,以减少低体温、寒战对患者的影响,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2、33℃灌注液对MPCNL患者的凝血四项、血糖、酸碱平衡的影响比22℃灌注液组要小。选择33℃灌注液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对MPCNL患者更安全。
3、采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注液使用在MPCNL中,对血常规不会造成很明显的影响,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