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盐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流动与传热实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熔盐堆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反应堆以其诸多优势在我国日前再度提上议程。对任何一个反应堆而言,安全问题始终举足轻重。作为其中安全性的一道屏障,余热排出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反应堆至关重要。目前先进反应堆采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自然循环导出堆芯衰变热而使其安全阈值大幅增加。熔盐堆停堆后的堆芯余热导出也应该引入非能动安全设计来提高安全性,而我国的熔盐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涉及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相关热工水力问题的研究还不足。因此,本文针对熔盐堆非能动余热导出过程中的自然循环式套管换热元件内的流动特性,冷凝器管外传热特性,冷凝水箱内热分层特性等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
  首先,本文基于自主设计并搭建的一套全尺寸的适用于2MW熔盐堆的水冷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实验装置,研究了系统相关局部组件在不同启动模式下的瞬态以及最终稳态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通过对自然循环式套管换热元件的预热启动过程的实验研究,发现其自然循环启动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静止蓄热阶段,过冷沸腾引起的自然循环启动阶段,单相自然循环阶段,两相自然循环阶段。两相自然循环阶段时间上依次分为间歇泉不稳定流动阶段和闪蒸流动不稳定阶段。最后,发现且当加热功率超过1200W时,对应的边界温度超过600℃,系统最终才能进入两相稳定流动阶段。
  针对套管换热元件单相自然循环阶段,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对照分析,得出环隙内的层流流动摩擦压降计算式与实验结果符合的较好,并得出了套管换热元件的加热功率与其自然循环回路单相流量的关系;针对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阶段,分析了两相流动不稳定的周期振幅和形成机理,给出了两相流动不稳定的判定区间;针对稳定两相自然循环流动阶段,分析了其环隙上升段两相流动总压降分布。基于已定的漂移流空泡份额模型,分析了测压段的两相摩擦压降与系统相关流动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创新地考虑了闪蒸以及局部压力对系统内气相参数的影响,从机理角度分析了影响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主要因素,并借鉴Lee-Mudawar公式,给出了新的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误差范围在+2.18%~-4.70%之间。
  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了系统在两种不同启动模式下的冷凝水箱内温度分布以及热分层的发展规律。总体上,冷凝水箱沿竖直方向上有较明显的热分层;水平方向上各个部分之间几乎没有温差。通过引入无量纲判据,对冷凝水箱内热分层形成的预测,热分层的发展程度以及热分层的发展速度做出了预测,有效地描绘出了冷凝水箱热分层在两种模式下形成的机理。
  最后,通过冷凝器的总体和局部换热特性研究,对其冷凝管外传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阶段,过冷沸腾阶段,饱和池式沸腾阶段的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析评估了多个不同的单相对流传热预测模型以及两相沸腾传热预测模型的差异和误差来源,同时考虑管束效应和细长圆柱的影响,将水力直径作为单相对流的特征长度,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并分析评估了两相特殊的换热系数分布成因。
其他文献
压水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流的商用核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压水堆堆芯中物理、热工水力等方面存在强耦合作用,因此物理-热工耦合程序的开发是准确评价反应堆物理热工性能的必经之路,不确定性量化是计算软件的验证和确认以及核电厂安全分析的重要步骤。
  以此为背景,本文以压水反应堆为对象,基于商业化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与中子物理计算程序MCNP,构建了可用于分析压水堆堆芯物理-热工耦合特性的工具。耦合系统使用了Python脚本管理求解程序之间网格映射的数据流,并实现耦合过程的自动化运行。在所建立的分析
钠冷快堆(SFR)是第四代反应堆中最容易实现核燃料增殖和闭式燃料循环的堆型之一。在钠冷快堆蒸汽发生器(SG)中,传热管破裂会导致钠水反应事故。液态钠与水蒸气的表面反应是钠水反应事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验对液态钠-水蒸气表面反应进行高速摄像和热工参数测量,分析了不同液态钠初始温度和水蒸气分数条件下对液态钠反应温度、界面状态以及平均质量损耗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液态钠-水蒸气表面反应的界面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固态膜层阶段,液膜阶段和光滑阶段。表面反应受到界面状态变化的影响。不同阶段
在压水堆堆芯,燃料组件上都安装了定位格架,其对燃料棒束起到了固定和支撑的同时,也影响着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性能。定位格架一般分为简单格架、不带搅混翼的格架和带搅混翼的格架,由于安装在上面的弹簧、钢凸和搅混翼等部件改变了冷却剂原有的流动方向,使得冷却剂在棒束之间产生了横向流动,强化了冷却剂与燃料棒束之间的换热效率,增强了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性能,但这些细小部件对冷却剂造成流动阻塞,增加了冷却剂的压降。传统上,对于压水堆堆芯棒束通道的数值模拟研究和试验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模拟堆芯高温高压情况下的单相流动换热,对堆芯
当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时,堆芯内熔融物与混凝土发生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源项放射性裂变产物,最终在安全壳内汇聚。放射性裂变产物主要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一旦泄露,就对外界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需要对安全壳内的放射性气溶胶进行去除。当前国内外主要通过自然沉积的形式或使用喷淋系统对气溶胶进行去除。而气溶胶颗粒自身的特性及喷淋液滴的不同都会对其去除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开展气溶胶的自然沉积行为特性和喷淋条件下气溶胶的行为特性的研究。
  本文选用TiO2、BaSO4等颗粒作为气溶胶介质,进行了气溶胶自然沉
气泡广泛存在于工业和环境过程中,气泡到达自由液面存留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破裂,破裂产生的液滴作为一种关键的液-气转换过程,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深远的影响。在核领域中,当发生蒸汽发生器管道破裂甚至是堆芯熔毁等严重事故时,会产生放射性的气溶胶,在气溶胶自然沉降以及安全壳喷淋系统等工程安全设施的作用下,带有放射性的气溶胶会滞留在液池中。当安全壳卸压时,液池会沸腾产生气泡;过滤排放系统中,气体通入液池中同样会在液池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产生的膜液滴可能会将带有放射性的气溶胶由液相夹带至气相。这种持续性很长的行为可能产生相
共沉淀浮选法作为一种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以效率高、费用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共沉淀浮选法中使用的各种表面活性剂辐解稳定性问题,深入研究全氟辛烷磺酸PFO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电子束辐照下的辐解机理,并对三者的辐解动力学作比较。实验中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辐解中间产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使用离子色谱对辐解过程中产生的无机离子的浓度进行测定。
  本论文的研究表明,PSOS、LAS、CTAB的降解率在碱性条件下较高,数值达9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