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复杂度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产出的影响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兴起的任务型教学法受到广大二语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任务对二语产出的影响更是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二语教学领域,已有不少国内外语言学家围绕着“任务复杂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任务复杂度对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而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关注不够,且写作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所以任务复杂度与二语写作产出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关于任务复杂度对二语产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一是Skehan&Foster(1997,1999,2001)的“竞争假说”,二是Robinson(2001,2003,2007)的“认知假说”。其中,Robinson(2001)认为资源指引和资源消耗是考察任务复杂度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他的理论模型作为研究基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元素增减、计划时间有无两个指标来界定任务的复杂程度,探究其对二语写作产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在资源指引维度下,任务元素的增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有何影响?2)在资源消耗维度下,计划时间的有无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有何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来自济宁某中学的60名高中生,先将这些学生分成三组,并邀请他们完成三种要求不同的写作任务,再借助SPSS26.0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讨论不同任务复杂度对学习者英语写作产出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资源指向维度下增加任务复杂度,会明显改善高中生英语写作产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也会对英语写作产出的词汇复杂度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句法复杂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在资源消耗维度下,任务复杂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高中生英语写作产出的流利度、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但对准确度不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索任务复杂度与高中生英语写作产出之间关系,在肯定“认知假说”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主张提出了质疑,因此,本文可以丰富任务复杂度与二语写作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除此之外,本文还可以帮助外语教学实践者发现适合学生二语水平的写作任务及方法,以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基于锂离子(Li+)可以自由的在正负极间穿梭,因而也被称为锂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负极材料关系着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时长以及能量密度等方面。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负极材料为石墨,但是石墨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低(~370 m A h g-1),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而硅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之一,因为锂硅结合机理是发生合金化反
学位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技术有了许多进步,对汽车的心脏部位-内燃机的工作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供油泵作为内燃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机构,其对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高压供油泵内部凸轮轴凭借其高负载能力、相对稳定的动静态特性已经在许多类型的车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凸轮轴部位的磨损将直接影响内燃机内燃油、润滑油的供给量,进而使内燃机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发生故障,因此高
201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份使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现了编写体例的创新,融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内容框架上也与旧教科书大为不同。有着“国家意志,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润物无声”“通史体例,点线面结合”以及“语言严谨凝练,学术性高”的特点,由此也使历史教师面临着史料难理解、内容多碎难、重点不突出和趣味性不足的施教困境。课堂导入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必然承担着解决施教困境、提升历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在与职业的互动中形成的对个人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积极感受和归属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一部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教育领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高中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很少涉及关键事件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英语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历的关键事件作为影响教师身份建构的因素
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诞生之后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其诞生之日起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将教育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以适应当前历史学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涌现出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通过教育传播理论来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热议话题。而当前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和“选科制”的盛行,则对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增添了新的内涵。基于对原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深入访谈,力求为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访谈可知,所谓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指的是——在整个高中学段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在一个融
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历史教师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与方式,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地位、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到教科书内容与课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补充与开发的能力。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到来、统编高
赵翼作为清代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和诗人,学界对其史学思想和文献的研究颇具规模,其中又以《廿二史札记》的部分较为充分,而对《陔余丛考》这部四十三卷的学术札记则略显不足。《陔余丛考》作为赵翼的学术札记,其自身的价值在于风俗考论、史书编纂以及其他较为琐碎的考证,这些内容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其对赵翼学术史研究的价值而言,可与《廿二史札记》的对比中显见赵翼的学术路径转向。《陔余丛考》风俗考论的部分主要包括
“尊孔崇儒”思潮是民国初年历时较久、影响较为深远的一股社会思潮。其兴衰历程与时局变动、思想观念递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言之,清末民初,科举制的废止与封建帝制的崩溃使儒家思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在此语境下,为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旧绅、学界的一些人士纷纷成立尊孔社团,提出尊孔崇圣、重新读经等要求,尊孔思潮逐渐兴起。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特别是袁氏当国之际,当政者出于个人文化偏好和基于巩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