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西太平洋海区中新世以来深海碳酸盐沉积与古环境变化

来源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南海北部ODP1148站井深465 mcd(综合深度米)以上中新世以来的1700个沉积物样品以及赤道西太平洋MD01-2386站晚第四纪1273个样品测定了CaCO3和粗组分(>63μm)百分含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CaCO3和非钙质堆积速率(MAR),进而结合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碎壳率以及底栖有孔虫全群的比值,探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区中新世以来深海碳酸盐沉积与古环境变化的特征。 南海北部碳酸盐百分含量自中新世以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高生产力阶段和两个低生产力阶段。其中8.8~5.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事件相对应,而3.2~0Ma的生产力增加与北半球冰盖扩大有关。 非钙物质堆积在南海碳酸盐记录中的三次阶段性大辐度提升,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相对应。这种构造运动带来的陆源物质对碳酸盐沉积的稀释作用是造成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碳酸盐百分含量明显下降的原因。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15.0~14.2Ma,11.8~10.9Ma,9.8~8.8 Ma.和5.0~3.2 Ma存在四个明显的碳酸盐溶解事件,其中中新世的几次碳酸盐溶解事件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过渡时期的“碳酸盐崩塌”事件相对应,说明这次事件具有更广泛的全球影响;而5.0~3.2Ma的溶解事件主要与南大洋底层水的活动有关。 南海南北部以及苏禄海的碳酸盐沉积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控制碳酸盐沉积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以及力量对比发生改变造成的。
其他文献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电阻油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类产层不仅在石油勘探寻找新的油气藏和油田开发中后期寻找剩余油的潜力层分布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开发生产中
学位
一位老妇人第一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开普敦启程之时,来到火车站的专属候车室,迎接我们的是鲜花、香槟酒、现场乐队的奏鸣曲,还有工作人员的笑脸和罗斯先生彬彬有礼的握手……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我的目光被这位苍老的妇人夺去。她戴着一顶淡粉色大宽檐缀满花朵的帽子,身穿复古的高贵蓬蓬衣裙(不知道裙撑里有无鲸鱼骨?),显出不可一世的矜持,像刚喝罢下午茶从宫廷油画中走出来的老夫人。恕我直言,这略略带点儿戏剧性的滑稽
期刊
富营养化已对世界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围隔实验是研究海洋富营养化的重要工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论文根据1999年10月在胶州湾口进行的
该文以1996至2001年黄河改走汉河入海以来6年期间在河口拦门沙地区实测371条地形测深剖面资料为依据,用GIS方法进行了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建立黄河拦门沙区域资料数据库.在此基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第一硬粘土层含众多的成壤标志,为古土壤层。这一古土壤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发育,沉积作用及成土作用的叠加使得古土壤层具有多元发生的特征,陆源物质的输
学位
该文利用一系列龙须菜品系,包括不同产地及不同色素突变体,用PCR扩增的方法,得到它们的藻红蛋白亚基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序列分析、比较.通过对色素突变体的研究,结合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