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南海北部ODP1148站井深465 mcd(综合深度米)以上中新世以来的1700个沉积物样品以及赤道西太平洋MD01-2386站晚第四纪1273个样品测定了CaCO3和粗组分(>63μm)百分含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CaCO3和非钙质堆积速率(MAR),进而结合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碎壳率以及底栖有孔虫全群的比值,探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区中新世以来深海碳酸盐沉积与古环境变化的特征。
南海北部碳酸盐百分含量自中新世以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高生产力阶段和两个低生产力阶段。其中8.8~5.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事件相对应,而3.2~0Ma的生产力增加与北半球冰盖扩大有关。
非钙物质堆积在南海碳酸盐记录中的三次阶段性大辐度提升,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相对应。这种构造运动带来的陆源物质对碳酸盐沉积的稀释作用是造成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碳酸盐百分含量明显下降的原因。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15.0~14.2Ma,11.8~10.9Ma,9.8~8.8 Ma.和5.0~3.2 Ma存在四个明显的碳酸盐溶解事件,其中中新世的几次碳酸盐溶解事件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过渡时期的“碳酸盐崩塌”事件相对应,说明这次事件具有更广泛的全球影响;而5.0~3.2Ma的溶解事件主要与南大洋底层水的活动有关。
南海南北部以及苏禄海的碳酸盐沉积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控制碳酸盐沉积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以及力量对比发生改变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