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的、封闭的、一元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这种社会转型不仅使社会物质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产生了深层次的碰撞。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处于社会变革的前沿,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最为敏感,也最容易接受其影响。虽然,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主流是好的,但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状况并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受社会转型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价值信仰更加多元、道德理想更加现实、义利取向更加统一、道德行为更加具有大众性;另一方面,在这些变化中也存在着知行脱节、责任观念扭曲、自律意识缺乏、诚信意识薄弱、感恩意识淡薄、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即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高校道德教育状况紧密相连。因此,只有结合新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进一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改革,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从家庭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和教育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引领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界定社会转型和道德的基本概念,厘清一般意义上社会转型与道德发展的互动关系,突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对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重在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道德问题,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家庭与社会等多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等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求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以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