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4702000年18个气象站历史旱涝等级,1700—-2000年太阳黑子数资料,1960-2010年3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 I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以及大气环流各要素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MTM-SVD)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频特征,并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其年代际尺度变频特征、高原东部春季感热与其年际尺度变频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东部旱涝存在年代际尺度的准23a及准10a周期,23a周期分布在区域的东部,显著时期为16世纪40年代至今;10a周期分布在区域的西部,显著时期为16世纪中期—18世纪初,19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太阳活动与西北东部旱涝之间存在联系,太阳黑子数大(小)对应西北地区东部偏旱(涝)。当太阳黑子数23a周期振幅增大时,区域东部旱涝等级的23a周期振幅减小;当太阳黑子数10a周期振幅增大时,区域西部旱涝等级的10a周期振幅减小。(2)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总体存在明显的2—3a周期,但这一周期(频率)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显著性在发生变化。1958—1982年以3a周期为主,1990-1999年以2a周期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2a与3a周期的振幅有所增加,但目前还不够显著。就4个时段而言,3a周期显著时段对应降水量最多,年际波动大,降水最不稳定;2a周期显著时段降水量最少,但相对稳定;过渡时段(1983—1989年)以及21世纪以来(20002010年)降水量较少,但较为稳定。(3)感热与降水均存在显著的3a周期,其耦合场在3a周期表现也最为明显。当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在高原主体上偏强(弱)时,对应西北东部汛期水汽的辐合(散)及持续的上升(下沉)气流,降水异常偏多(少)。该3a周期循环上的协同关系在1960—1982年表现最为显著,1983-1990年为调整阶段,90年代之后又逐渐明显。这种对应关系很好的解释了高原东部春季感热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在EOF第一模态的3a循环。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对大气环流的持续加热过程影响西北东部汛期降水,且主要体现在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