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的变频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oailzm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4702000年18个气象站历史旱涝等级,1700—-2000年太阳黑子数资料,1960-2010年3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 I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以及大气环流各要素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MTM-SVD)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频特征,并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其年代际尺度变频特征、高原东部春季感热与其年际尺度变频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东部旱涝存在年代际尺度的准23a及准10a周期,23a周期分布在区域的东部,显著时期为16世纪40年代至今;10a周期分布在区域的西部,显著时期为16世纪中期—18世纪初,19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太阳活动与西北东部旱涝之间存在联系,太阳黑子数大(小)对应西北地区东部偏旱(涝)。当太阳黑子数23a周期振幅增大时,区域东部旱涝等级的23a周期振幅减小;当太阳黑子数10a周期振幅增大时,区域西部旱涝等级的10a周期振幅减小。(2)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总体存在明显的2—3a周期,但这一周期(频率)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显著性在发生变化。1958—1982年以3a周期为主,1990-1999年以2a周期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2a与3a周期的振幅有所增加,但目前还不够显著。就4个时段而言,3a周期显著时段对应降水量最多,年际波动大,降水最不稳定;2a周期显著时段降水量最少,但相对稳定;过渡时段(1983—1989年)以及21世纪以来(20002010年)降水量较少,但较为稳定。(3)感热与降水均存在显著的3a周期,其耦合场在3a周期表现也最为明显。当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在高原主体上偏强(弱)时,对应西北东部汛期水汽的辐合(散)及持续的上升(下沉)气流,降水异常偏多(少)。该3a周期循环上的协同关系在1960—1982年表现最为显著,1983-1990年为调整阶段,90年代之后又逐渐明显。这种对应关系很好的解释了高原东部春季感热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在EOF第一模态的3a循环。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对大气环流的持续加热过程影响西北东部汛期降水,且主要体现在8月。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对生物系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地研究物种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建立生物数学模型时考虑污染因素十分必要。同时,时滞也在实际模型中普遍存在,一个很小的时滞可能会造
现代科技、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中往往会存在瞬时突变现象,这种现象不能用单纯的微分或差分方程来表示,而用基于跳变的微分方程描述更加合适。基于跳变的微分方程能够充
复杂曲面是各种高精度、尖端机械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复杂曲面往往由一些曲线按某方式运动形成,石油钻采行业中所用的螺杆钻具的螺杆廓型就是一种圆柱形螺旋曲面,要加工这种螺
集合平方根滤波(EnSRF)方法是由传统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方法衍生而来的,是无需扰动观测的一种确定性算法,从而避免扰动观测引起的采样误差。集合平方根滤波利用流依赖特性
本文利用1981-2011年共31年美国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以5-366m次表层垂直平均海温表征上层海洋热含量,以之反映上层海洋热状态,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以下简称暖池)热状
群组决策问题是决策科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之一,将所有的决策者依据某种特定的规则对方案进行集结,从而获得的一致性或者妥协性的群体决策。在群决策过程中,受到专家的观点、看法、
利用1948年~2012年NCEP/NCAR全球格点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将南海区域(10°N~20°N,110°E~120°E)850hPa候平均纬向风稳定地由东(西)风转为西(东)风,且同一层上稳定地有θse>335K(
本文主要研究了(2+1)维(即2维空间+1维时间)非自治长短波方程组.在一维非自治和二维自治长短波动力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广义(2+1)维非自治长短波方程周期边值问题光滑解的
微生物批式流加发酵生产1,3-丙二醇(1,3-PD)具有天然的切换特性,为了提高其产量,目前已有研究者建立了微生物批式流加发酵生产1,3-PD的动力模型,但在最优控制求解方面,其算法
随机系统的控制设计与稳定性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两类随机系统稳定控制器设计问题。利用积分反推方法、齐次系统理论以及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分别设计了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