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特大城市的聚集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周边中小城市群或者卫星城为辅的新型主副分明、分工清晰、协同发展的地域综合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点。京津冀城市圈以其独特的软硬件条件,成为了继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之后又一大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京津冀城市圈的最大城市是北京,凭借其快速的经济发展,独特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政治等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区域有着强大的人口“虹吸效应”,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从2000年的256.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802.7万人,年均增长42万人,年均增速为9.2%。大量人口涌入在为北京带来人口红利的同时,也严重地挑战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交通拥堵、住房困难、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日益凸现。为了缓解首都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在京津冀区域内通过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实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实现人口、产业均衡分布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这一研究背景下聚焦于探讨首都人口疏解的现状和国内外比较、首都人口疏解的动力学作用机制、疏解效果和疏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疏解后的产业匹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本研究以京津冀为系统边界,在探讨首都人口疏解的现状和进行了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从产业转移的视角分析了首都人口疏解的动力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首都产业疏解、人口疏解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揭示了产业疏解的区域协同和人口流动效果,详细分析了与产业疏解有关的企业层面、环境层面、人口流动层面、承接地人口层面和承接地经济发展层面五个维度的问题,并对四个外生变量进行了要素仿真,同时解释了仿真实验的结果。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与系统动力学方法互相验证,通过进行实证研究,说明了本研究结论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这是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内容。第二,本研究对北京核心区人口疏解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构建北京市人口疏解的评价指标体系,表面上看,人口疏解的直接指标体现在人口数量的有序减少,深层次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评价研究,有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确立评价的侧重方向,为未来的工作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这是本文第六章的研究内容。因为人口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研究还评价了北京市各区人口疏解和经济质量变动的关系,分析了人口疏解的经济效果,建立了首都人口疏解和经济质量的联系。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首都人口疏解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各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人口疏解之间存在较高的灰色关联度,在各区之间存在差异情况下,区域间也存在着协同效应。研究结论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人口疏解的效果以回应人口疏解的目的和初衷,也可以为后续的人口疏解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这是本文第七章的研究内容。第三,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关注人口疏解的效果,也为下一步制定相关疏解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分析了京津冀的第三产业和人口的匹配情况,考虑到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是首都北京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人数比较多的行业,本研究选取第三产业中的这四大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行业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度来分析京津冀区域差距。这将对如何更好的实现首都人口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服务业进入中心城区具有指导意义。这是本文第八章的研究内容。最后,依据以上分析,对首都人口分布进行科学预测,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进行了展望。首先要立足北京市功能定位,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其次要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深度融合的社会管理数据资源,支撑首都人口疏解;再次要在社会管理数据资源支撑下,实现首都人口疏解的多目标决策思路与过程;最后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北京人口均衡布局,促进京津冀人口均衡分布格局,并着重分析了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