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引导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直到近些年在乡村政策推动下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当前乡村地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严重,乡村建设存在决策难、实施更难的突出问题,这直接反映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的失效。县域作为经济社会与行政管辖的基础地域单元,具备中观空间尺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事权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突出县域层级对于乡村建设的约束和引导能力,由此在这一层级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工作是有效解决乡村规划实施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规划管理的视角聚焦于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国内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而总结管控体系存在主动化、综合化、地域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在趋势总结的基础上选取增城区、德清县和歙县地方管控模式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模式间存在的目标、实施层次等共性和个性特征,并进一步概括当前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在实施过程中突显的职能架构、管控内容、管控深度、资源引导、更新调整等失效性问题。由此,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实效导向”在管控体系构建中的内涵与要求,即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与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逻辑,并探索实效导向下管控体系从逻辑建立到基础性工作铺垫再到管控要素筛选、管控方式选取和管控成果制定这一套工作方法与路径。最终通过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工作开展为依托,结合井冈山市域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实效导向下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搭建的技术路线的合理有效。
其他文献
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单元,是展示城市生活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愈发重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街道在保护更新中,面临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失调、街道风貌遭建设性破坏、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社会矛盾复杂激化。传统街道的公共生活和活力正在渐行渐远。而与此同时,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共享理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的
国家信息化战略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创造了机遇、提供了环境土壤,“互联网+”计划的持续推进带动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这一背景下,“电商村”的应运而生在改变农村社区的同时,也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路径。本文以苏中南地区电商村的典型样本为研究对象,在社区尺度上探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条件和特殊背景下,因“电商村”的形成和发展而给所在农村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布局等多重影响和改变,并据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
燃气驱动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可以从空气等低温热源中提取热量,相对于燃气直接燃烧供热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具积极意义。在特定的工况条件下,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中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存在温度重叠的现象,部分吸收热可回收用于发生过程,从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当蒸发温度降低或者回水温度升高时,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的GAX效应会减弱甚至消失,但是精馏热的数量和品位增加。当GA
移动式热能储存是一种灵活高效的供热技术,该方法不受供热管网距离不足和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限制,解决了热能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问题。然而,将目前常见的储热材料用于移动式储热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水适合用于100°C以下的热能储存,熔融盐易冻结、易腐蚀,混凝土在高温下化学性能不稳定,赤藻糖醇等潜热材料存在热分解、过冷等现象,化学反应储热材料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等。本文通过对移动式储热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渐进入都市圈一体发展、新城与老城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各大城市高速发展,中小城市也随之迅速扩张。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自身以及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同城化发展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后,我国开展了众多自上而下的同城化实践,当前阶段的同城化发展大多是以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边缘新城区在同城化发展中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边缘新城区在区域中发
论文选取夫子庙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地方建构的过程、机制、阶段性结果和空间使用评价。夫子庙历史街区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和老城更新的典型空间,其物质空间及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特征。本文通过对夫子庙改革开放以后的更新活动进行梳理,试图探索以下问题:夫子庙是如何成为今天的状态的?在其更新的不同阶段都展现出了怎样的地方性,以及分别是由哪些动力机制主导的?空间使用者是如何评价夫子庙的地方性
随着钢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国内新建了众多大型钢结构建筑,其结构形式日益新颖,构造越来越复杂,结构跨度越来越大。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吊装作业,偏载是影响吊装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对偏载作用下大型钢结构吊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某核电站核岛建设中大型钢结构为具体对象,对该结构吊装安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重点研究风载以及自
在当前电网侧削峰填谷对储能技术的宏观需求和煤改电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谷电蓄热供暖技术对于促进低谷电消纳和实现清洁供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固体蓄热装置体积较大,需要占据建筑内部一定的使用空间,而相变蓄热装置由于其介质本身的低热导率使得蓄存的热量难以取出,电能转化为有效输出热的系统整体效率不高,因而目前缺少结构简单实用、经济性较好的分散式蓄热电采暖装置。为此,本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谷
新风供应是保证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现有民用建筑普遍采用开窗通风的方式引入新风,这不仅存在引入新的污染源,造成室内空气二次污染的隐患,还会引起空调能耗的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一种可实现热回收的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进行了研究。以南京地区某建筑面积为24 m2的办公室作为应用载体,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为研究对象,该设备送风量为110 m3/h,利用热电模块的制冷制热功能及热管换热器的高效传热性实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