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占位病变术后高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钠血症是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尤以重度高钠血症(血清钠≥160.0mmol/L),病情凶险,持续逾24h,死亡率非常高,相关文献报道为60.0%~74.0%不等。高钠血症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血钠水平是评判鞍区占位病变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防治高钠血症是鞍区占位病变术后患者救治的一个临床难点。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并发高钠血症患者的病灶病理类型、病灶直径、病灶位置、手术入路、治疗方法、临床死亡率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上述因素与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并发高钠血症的关系与特点,从而有效预防及治疗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发生的高钠血症,最终达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其生存质量之目的。目的:分析、探讨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并发高钠血症患者的病灶病理类型、病灶直径、病灶位置、手术入路、治疗方法、临床死亡率与高钠血症的关系及特点,旨在为鞍区占位病变术后高钠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二科2011年2月到2012年6月72例行鞍区占位病变切除术患者病例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18岁以下2例,18~60岁62例,6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46.6岁。垂体腺瘤64例,颅咽管瘤5例,Rathke囊肿3例,全部病例均给予显微外科手术下切除,术后予以病理证实。其中病灶直径<4cm者42例,病灶直径≥4cm者30例。病灶位于鞍内-鞍上者49例,病灶侵蚀到三脑室前腹侧区(Anteroventral portion of the third ventral,AV3V)或三脑室者23例。②实验室检查及术后观察:血清钠>150.0mmol/L者诊断为高钠血症,血清钠≥160.0mmol/L者诊断为重度高钠血症。本组患者均在术后2小时到术后7~14d每日常规行血清电解质检查1~2次,记录每小时记录出入量及24小时出入量。对于血钠异常者,每日至少1次血清电解质检查直至血钠恢复正常,对于血钠严重紊乱者根据情况随时复查。不定时检测肝、肾功能,间断检测中心静脉压。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必要时复查头颅CT。③治疗方法:a.手术方法:根据病灶大小、位置、侵袭范围等相关因素选择手术入路。经颅入路适应症:病灶主要位于鞍上,尤其是病灶被鞍隔束紧(束腰征),鞍上部分压迫视交叉,或者病灶向颅中窝生长。经蝶入路适应症:病灶主要位于鞍内,向下(蝶窦)发展,或向鞍上生长伴鞍隔明显扩大(肿瘤无明显“卡腰征”),未向蝶鞍两侧发展者。b.术后常规治疗: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mg/d,脱水药物仅在必要时使用。术后,如尿量和血钠正常,则补液量(2000~2500ml/d),补充生理量NaCl;如出现多尿或尿崩,则增加液体入量,必要时肌注垂体后叶素控制尿量,每日剂量为0.05-0.15mg,从小剂量开始直至调整到最佳剂量。尿量基本控制在(200±50)ml/h,每天大约为(3000±1000)ml。同时积极防治感染、癫痫、颅内血肿、脑脊液鼻漏等术后并发症。c.高钠血症治疗:高血钠时则限制NaCl入量,同时积极行补液疗法。补液总量=体液缺失量+正常需要量(2000~2500ml/d),体液缺失量(L)=[现钠浓度-正常钠浓度(140mmol/L)]/140mmol/L×体液总量[正常为体重(kg)的60%],补液总量一般分2次补给。每小时血钠降低速度不超过0.5mmol/L,每天不超过10.0mmol/L,采用精确输液器行持续胃肠内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1天后监测全身情况及血钠浓度,再酌情调整次日补给量。根据血钠变化不断地调整液体和补钠量,直至血钠达到正常水平或患者死亡。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72例临床资料中,术后并发高钠血症18例,发生率为25.0%,并发高钠血症时间为术后(2.6±0.5)d,平均住院30天。其中垂体腺瘤64例,并发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18.8%;颅咽管瘤5例,并发高钠血症4例,发生率为80.0%;Rathke囊肿3例,并发高钠血症2例,发生率为66.7%。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病灶的患者17例(其中额底入路7例,翼点入路10例),术后发生高钠血症者7例,发生率为41.2%。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病灶的患者55例,术后发生高钠血症者11例,发生率为20.0%。2.病灶直径与高钠血症的关系:病灶直径<4cm的病例42例,术后出现高钠血症者6例,发生率为14.3%;病灶直径≥4cm的病例30例,术后出现高钠血症者12例,发生率为30.0%。病灶直径<4cm病例组和病灶直径≥4cm病例组两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χ~2值为6.171,P<0.05,有显著性差异。3.病灶位置与高钠血症关系:在72例病例临床资料中,通过分析术前头部MRI,病灶位于鞍内-鞍上(未侵犯AV3V及三脑室)者49例,术后出现高钠血症者4例,发生率为8.7%。病灶侵犯AV3V或三脑室者23例,术后出现高钠血症者14例,发生率为60.9%。病灶未侵犯AV3V及三脑室组与病灶侵犯AV3V或三脑室组两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χ~2值为23.191,P<0.05,有显著性差异。4.手术入路与高钠血症的关系: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病灶的患者17例(其中额底入路7例,翼点入路10例),其术后并发高钠血症率为41.2%。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病灶的患者55例,其术后并发高钠血症率为20.0%。虽经颅入路组较经鼻蝶入路组术后并发高钠血症率高,但两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χ~2值为3.106,P=0.078,P>0.05,无显著性差异。5.治疗效果:本组72例病例资料中,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病灶全切者67例,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者5例。采用Karnofsdy预后评分系统评估本组72例患者预后,出院时预后优者68例,预后良者1例,死亡3例。18例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发生高钠血症的患者,经科学、系统的补液疗法治疗后,出院时预后优者14例,预后良者1例,死亡3例。预后优、良者认为治疗有效,补液疗法治疗高钠血症可行、有效,其有效率可达83.3%。6.重度高钠血症与术后死亡率的关系:本组72例患者术后最终死亡3例,总体死亡率为4.2%。术后非重度高钠血症(血钠<160.0mmol/L)组患者68例,死亡0例,死亡率0.0%。术后发生重度高钠血症(血钠≥160.0mmol/L)的患者4例,死亡3例,重度高钠血症组死亡率高达75.0%。3例死亡患者其血钠最高值分别达169.1mmol/L、164.2mmol/L、187.0mmol/L,持续时间(24.6±9.8)d。其中1例死亡于严重的下丘脑反应,1例死亡于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于肺栓塞。非重度高钠血症组与重度高钠血症组两组间死亡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χ~2值为52.478,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高钠血症为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并发症之一,病灶直径大于4cm、侵及三脑室腹前区或三脑室患者术后更易发生高钠血症。2.就手术入路而言,开颅入路较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病变,其术后发生高钠血症几率无显著性差异。3.补液疗法治疗高钠血症可行、有效,但重度高钠血症患者者病死率极高,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发生重度高钠血症提示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随着嵌入式的发展日益蓬勃,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嵌入式专业方向,为社会提供嵌入式人才。而在高校的嵌入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外购设备成本高,维护难,配套教程也不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干细胞脊髓内移植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挽救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和分化。观察回植后的神经根的生长情况。方法
目的:制备盐酸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并考察其相关性质、刺激性和滞留时间、药效学。方法:1盐酸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的处方工艺研究1.1以泊洛沙姆407与泊洛沙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改变,其中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各种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联
UT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目的:观察应用UT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动物:300只雄性SD大鼠(250-350g)2.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线拴法制
目的通过犬的动物实验,探讨B-RF固定脊柱骨折的力学性能。方法(1)B-RF的制备:取新鲜、健康的异种(牛)四肢骨,去除骨膜、骨髓,按祝天经处理异种骨方法制备成牛皮质骨板,依据对
目的:采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修复后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区撕脱损伤,评价其疗效。方法:15例股骨附着区撕脱、膝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5-75岁。采用前内侧入路,在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早晨八点三十分行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昼夜节律、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
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列缺穴对正常人和颈椎病患者的脑功能成像影响的异同,探索针刺列缺穴治疗颈椎病与脑功能激活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揭示针刺列缺穴治疗
成骨不全是一组以骨骼脆性增加及胶原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与其属于同一类的结缔组织疾病包括马凡综合征、埃-当二氏综合征(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和赫尔勒氏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