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独尊儒术”说探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s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仲舒,这位旷世大儒不仅是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秦汉时期的几起王国谋反事件使这位大儒家认为应当宣传大一统的思想,以此用来巩固皇帝专制中央集权的地位。于是根据他自己的见解和当时社会政治上的需要,他改造了孔子创立的,由孟子发展下来的儒家学说,创造出一套为当时社会政治制度服务的,并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之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董仲舒。他借此机会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意思是说:天是有意志的,皇帝是天的代表,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按照天意而行的,人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意。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即君王,父子,兄弟之间,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且绝对不容违反这种礼节。他还建议:诸子百家的学说有碍于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人们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总的说来董仲舒的思想既是秦汉之前中国传统思想的系统总结,又是秦汉社会开辟新时代的思想独创,尤其是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在当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非常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它不仅深刻的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发展,对此后二千年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日,许多国家地区的学者也都还在苦苦研究挖掘它的精华,为当今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和认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然而却高于实践,对实践活动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而且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越大,说明该理论的实践价值越大。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正是如此。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使儒家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和重新获得自己的地位,本文尝试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文化研究法、文献法等方法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中,从怎样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是怎样被汉武帝“罢黜”的?; “独尊儒术”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原因;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仁、义、礼、智、信”、“屈民而伸君”、“天立王以为民”、“大一统”思想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该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我国当今“尊儒”和“废儒”的对立观点,指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世纪的法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中,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受到很大的制约。自路易六世执政起,通过征伐扩大王室领地,并且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王权,法国逐渐结束了封建割据
本文的内容,是系统考察研究德华大学——亦即“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历史,考察其发展历程和特点。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言;青岛开埠与德华大学之创
清代江西为中国的粮仓之一,是“东南财赋重地”,额定漕粮较多,而江西省有漕各州县多僻处山区,赣西莲花尤甚。本文以清代莲花厅为中心,漕运为主线,论述漕运对莲花地方社会产生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