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日益严重的温度胁迫严重制约小麦的生长与发育。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变暖及极端温度频现的背景下,小麦灌浆期温度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对小麦材料SHW-L1、矮抗58、W98616、蜀麦580灌浆期(DPA15-25)进行4种不同温度的胁迫处理,分析植株和籽粒的表型变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日益严重的温度胁迫严重制约小麦的生长与发育。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变暖及极端温度频现的背景下,小麦灌浆期温度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对小麦材料SHW-L1、矮抗58、W98616、蜀麦580灌浆期(DPA15-25)进行4种不同温度的胁迫处理,分析植株和籽粒的表型变化;评价不同小麦材料对温度敏感程度差异;筛选出温度敏感材料蜀麦580进行6种温度的胁迫处理(DPA15-20),对种子发育5、10、15、17、20、25、30天转录组进行分析,鉴定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灌浆期(DPA15-DPA25)的SHW-L1、矮抗58、W98616、蜀麦580在6/12℃(低温)、12/20℃(正常温度)、18/28℃(高温)和24/36℃(超高温)下的植株表型和种子性状结果统计显示:温度变化对有效分蘖比、旗叶长、旗叶宽、茎粗、株高、单穗粒数、籽粒直线长、籽粒直线宽、穗长和小穗数这10个农艺性状影响不大,但是高温却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这4份小麦材料的单株产量和千粒重;除无休眠的矮抗58外,其余材料在灌浆期发生低温变化(6/12℃)和高温变化(18/28℃、24/36℃)均会不同程度的减少种子的休眠天数、加速种子萌发,其中蜀麦580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2.蜀麦580在11种温度环境下(8/16℃、10/18℃、12/20℃、14/22℃、16/24℃、18/26℃、20/28℃、22/30℃、24/32℃、26/34℃、28/36℃),开花后5、10、15、17、20、25、30、35天籽粒显微结构与40天籽粒内部Micro CT结构显示灌浆期温度的升高可以加快种子的成熟和皱缩,温度越高种子皱缩越明显;温度高于26/34℃时会发生明显的穗发芽现象,温度越高,籽粒发芽率随灌浆期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3.对蜀麦580灌浆期(DPA15-DPA20)在6种温度环境下(8/16℃、12/20℃、16/24℃、20/28℃、24/32℃、28/36℃),开花后5、10、15、17、20、25、30天籽粒转录组进行分析,以12/20℃籽粒为对照,比较同一发育时期的不同温度处理的基因表达差异,在开花后17天筛选到2098个、161个、547个、1258个、4468个差异表达基因;开花后20天筛选到1234个、18个、1147个、1941个、1941个差异表达基因;开花后25天筛选到81个、209个、6个、692个、15291个差异表达基因;开花后30天筛选到2个、7个、272个、19980个和484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REM 2.0软件建立温度变化对基因表达影响的动态模型图发现在开花后20天,16/24℃温度组相比对照组的差异基因数目非常少;在开花后30天,24/32℃温度组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基因数目和差异程度均突然增大;可能存在温度与差异基因间的非线性转折点。4.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12个受灌浆期温度影响的代谢通路,并具体分析了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EMP)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Fatty acid biosynthesis pathway)基因表达差异情况。灌浆期温度的升高影响了这两个途径中大多数基因的表达。在正常温度(12/20℃)下,这两种途径中的大多数基因在种子发育早期的表达水平最高,随着种子的发育这些基因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当小麦遭遇高温胁迫时(DPA15-DPA20),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ACOX、Fad E)表达量增加,且在24/32℃或者更高温度表达量增加显著;当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后(DPA20-DPA25),糖酵解中(HXK1、PG1、Eno等)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变化程度不同。5.根据K-means可将68个受温度影响的种子发育-萌发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为6类:第1类(包括NCED2、NCED9等6个基因)随着灌浆期温度的升高和发育时期的增长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第2类(包括GA20ox3、FLC、MKK3等15个基因)的表达量在DPA15时下降而后随着灌浆期温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第3类(包括FUS3和AP2等6个基因)的表达则随着灌浆期温度升高呈现下降的状态;第4类(包括ABI3等3个基因)和第5类(包括PM19等3个基因)的表达量都随着灌浆期温度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只是这两大类所包含基因表达量的增加趋势略有不同;第6类(仅MFT-3A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发育期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只是在DPA15时表达量有轻微的下降。
其他文献
日粮纤维是一种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但可在大肠被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表明,日粮纤维具有促进肠道蠕动、肠道发育,改善糖脂代谢,提高畜禽肉品质的作用。菊粉是一种可溶性日粮纤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吸水性,能值低等特点。菊粉可选择性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也可改善动物糖脂代谢、提高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目前关于菊粉在畜禽上的应用研究已有报道,但关于菊粉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鲜有报道,且剂量和
microRNA(miRNA)是只含有12~23个核苷酸的小RNA,通过外泌体(Exosome)运输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多种生物进程。鸭坦布苏病(Duck Tembusu disease)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以鸭产蛋量下降为主的禽类疾病,但目前未有DTMUV引起的免疫应答及调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首先筛选了DTMUV触发的免疫通路并对该宿
污水处理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建筑砖块、粉煤灰等废物,导致大量环境问题;同时当今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水华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制备出一种混合陶粒,并选取合适的改性方法,考察除磷吸附效果,使用小型装置通过试验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干燥时间120 min、干燥温度105℃、预热温度350℃、预热时间10 min、烧结温度1150℃、烧结时间10 min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益生菌,然而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实际应用中易失去活性。因此本课题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嗜酸乳杆菌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耐药性及相关表型特性,为嗜酸乳杆菌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提供基础。1.嗜酸乳杆菌耐药性研究。通过宏量稀释法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嗜酸乳杆菌原始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均敏感,通过实验
以数控滚齿机床为典型代表的数控机床是工业制造领域的主力,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数控机床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耗能巨大且能量利用率较低。对数控加工机床的能耗特性进行研究,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高其能量效率,对实现绿色制造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现有的机床能耗模型大多是针对铣削、车削以及磨削等加工方式,缺少关于滚齿机床能耗模型的研究。对基于能耗模型的滚齿加工参数优化、刀具磨损与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栽培总面积约占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加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家和科学家们的关注重点。水稻产量是极为复杂的数量性状,影响因素众多,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千粒重、有效穗和穗粒数。粒型是决定千粒重的重要农艺性状,包括粒长、
决定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小麦籽粒中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及其比例。这两者既是小麦籽粒储藏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小麦面筋组成的两大成分,通过影响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从而影响着面筋的质量。其中醇溶蛋白作为小麦籽粒贮藏蛋白中最主要的组分之一,占总贮藏蛋白的50%~60%,决定了面筋的延展性、黏性和可塑性,另外也是引起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与公园城市的提出为园林花卉苗木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园林花卉苗木生产面积约占世界园林花卉苗木生产总面积的近1/3。土壤是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不可替代的载体,促进其土壤生物群落稳定,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促进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从而促进营养周转以及养分的回归,对于提高花卉地的自肥能力,促进花卉苗木生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
本文首先利用拉萨站2005—2017年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969—2017年逐12 h降水观测资料,在分析该站汛期(5~9月)降水(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谐波分析方法,讨论了逐月小时降水的日循环信号,比较了拉萨站与高原其他代表站的日变化差异;其次根据逐小时地面气温、风速(10 min平均)、逐6 h云量、逐12 h探空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
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真菌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该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小麦四倍体祖先种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dicoccoides)是小麦条锈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野生二粒小麦基因Yr15编码串联激酶(kinase-pseudo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