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是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为母本,铁豆46为父本衍生的含有138个株系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了基于SSR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在两年五点的种植环境下对株高、主茎节数、结荚高度、主茎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四粒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9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在亲本辽豆14及铁豆46中具有多态性的149对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得到了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该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为1433.52c 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9.04c M,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在4-15个之间,连锁群长度在25.45-133.27c M之间。与公共遗传图谱相比,标记序列和距离与公共遗传图谱基本一致。2.利用本研究构建的图谱通过QTL Ici Mapping软件对大豆株高、主茎节数、结荚高度、主茎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四粒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LOD>2.5时共检测到42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分布在与公共图谱相对应的12个连锁群上。大多数性状聚集在D1a、D1b、I和N连锁群上,部分QTL被定位在相同位置上,说明这些QTL真实可靠,并在不同的环境中持续稳定的表达。3.检测到2个株高QTL,分别位于D1a和O连锁群,其中位于O连锁群的q Ph-O-1为一致性QTL。检测到2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和O染色体上,位于O染色体的位点在四种种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且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为一致性QTL。检测到3个结荚高度QTL,均位于D1b连锁群上,贡献率范围为3.46%~29.54%。检测到4个主茎荚数QTL,分别位于D1b、O和J染色体上,其中在J染色体上发现两个控制主茎荚数的QTL位点,且区间距离较近。共检测到7个一粒荚数QTL,分别位于D1b、N、I连锁群上,其中q Ospn-D1b-3在两年不同环境中均被检测到,且贡献率均大于30%,可能为主效QTL。有7个二粒荚数QTL被检测到,分别位于D1b、F、G、N、I连锁群上,其中在2017年盆栽轮作种植群体中检测到的q Tspn-D1b-3贡献率最大为45.31%,为主效QTL,其余贡献率均在10%左右。共检测到7个四粒荚数QTL,分别在D1a、D1b、N、I连锁群上。共检测到3个百粒重QTL,分别位于A2、D2和D1a连锁群上,且贡献率均在10%以下。有5个单株粒重QTL被检测到,分别位于D1b、N、I、J连锁群上,贡献率范围为9.82%~28.74%。4.本研究还对大豆耐连作基因进行了定位,在H和I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大豆耐连作基因的QTL位点,贡献率均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