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扶贫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永顺县茶溪村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和国外反贫困组织的合作日益增多,参与式扶贫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在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里,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提出要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国扶贫机制将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结合到了一起的体现。  参与式扶贫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其本质是提升个人能力,改变其思想观念,从而切实参与到扶贫发展工作中,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参与式扶贫模式推动了社区建设,提高村民在农村社区中的生活质量,研究扶贫对社区建设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对扶贫效果进行检验。  近些年来,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茶溪村在参与式扶贫政策的干预下,整个农村社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各项基础设施在扶贫工程的支持下由茶溪村村民互相协作建成,烤烟等经济作物的引进也改变了茶溪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烤烟种植的引进吸引了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村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村的危机。这些都是参与式扶贫对茶溪村的社区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根据实地田野调查所积累的材料,详细记述了茶溪村在扶贫前夕的贫困状况,重点分析了贫困文化作为主要贫困原因带给茶溪村的消极影响。通过客观视角看待整个扶贫项目的推进过程,并探讨参与式扶贫对于茶溪村这一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无论何种扶贫方式,在扶贫过程当中都要注重贫困文化带给发展对象的影响,若不能有效解决贫困文化带来到困扰,整个扶贫项目即便当时做得再出色,被发展地区在扶贫过后也很容易“返贫”。茶溪村的参与式扶贫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消除贫困文化方面仅仅只是起步。发展其实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参与式扶贫代表的是一种外来文化,这一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发展对象放弃自身的传统地方性知识,而是为了能够彻底根除发展地区的贫困文化。只有根除了贫困文化的社区才能使参与式扶贫项目得到更好的发挥,社区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工作的热潮,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这一群体也自然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
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工程立项开工。该项目水利枢纽水库的淹没区涉及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3县7乡23个行政村的1001农户,4382人,其中藏族296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一轮武陵山区的扶贫已经拉开序幕,然而在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入手,以湖南省古丈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