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源,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上富于创造的精神表征,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科学、教育及经济价值。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濒临消失。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高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作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高校应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的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绪论阐述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及培育,梳理了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保护、高校对传习人培育的研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了论文的创新点。本文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为切入点,对传习人的培育机制进行了构想: 首先,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机制的理论进行阐释,阐述了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传习人培育机制的构成要素。其次,以贵州M大学为研究对象,对M大学非遗专业的领导、老师、学生和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对教育教学政策落实情况、经费投入情况、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实力和软硬件环境进行调查,找出高校培育传习人存在的问题。再次,分归纳、总结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对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构想设计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四种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完善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