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研究——以贵州省M大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源,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上富于创造的精神表征,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科学、教育及经济价值。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濒临消失。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高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作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高校应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的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绪论阐述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及培育,梳理了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保护、高校对传习人培育的研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了论文的创新点。本文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为切入点,对传习人的培育机制进行了构想:  首先,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机制的理论进行阐释,阐述了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培育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传习人培育机制的构成要素。其次,以贵州M大学为研究对象,对M大学非遗专业的领导、老师、学生和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对教育教学政策落实情况、经费投入情况、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实力和软硬件环境进行调查,找出高校培育传习人存在的问题。再次,分归纳、总结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对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构想设计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四种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完善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和资源系统,这些系统对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系统建立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在这些系统之
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经贸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指出现有的一些学生管理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新方法,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符合社会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为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和2010年首届世界青少年奥运会的进行,排球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