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系统检索、评价及整合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的证据,为临床新生儿气道管理提供循证依据。2.将最佳证据引入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的管理中,为临床护士在执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操作时提供客观依据及标准流程,以期提高护士最佳证据应用的认识和依从性,降低气道内吸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1.计算机检索Up To 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Cochrane Library、JBI、NGC、NICE、RNAO、CINAHL、Pub Med、EMbase、Scopus、Wan fang Data(万方)、CBM(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和VIP(维普)数据库,补充检索美国呼吸治疗协会、欧洲呼吸学会官方网站,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从中择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由2名专业循证评价员经过科学严谨的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2.构建及评价NICU新生儿患者气道内吸引管理的循证护理方案(1)采用专家小组评议法,邀请证据试点病区危重症相关专家从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四个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纳入临床的证据,并构建相应审查指标,制定NICU新生儿患者气道内吸引管理的循证护理方案;(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比较证据实施前后NICU护士气道内吸引循证知识水平、对证据的依从性和执行率;(3)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试验,比较证据应用组与基线审查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呼吸困难发生率、肺出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痰液喷溅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1.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推荐实践1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7篇,共汇总了吸引指征、吸引准备、吸引实施、吸引整理、非常规性操作及组织政策6个维度共20条最佳证据。2.证据实施后,患者、护士、系统层面结局改变情况:(1)患者层面结局:实践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呼吸困难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以及痰液喷溅率分别为10.00%、37.50%、14.17%和17.50%;实践后分别降至3.20%、16.80%、6.40%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组肺出血发生率(17.60%)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组(25.00%)。证据应用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204.47±188.18)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组(251.96±346.12)。证据应用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2.82±15.52),基线审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8.60±19.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士层面结局:(1)循证实践后,护士对相关知识掌握合格率从(12.9%)提高至(100%),护士的知识问卷得分从证据应用前的(53.3±14.53)提高至(90.58±7.96)(P<0.05);(2)证据应用后,显著提高了护士对临床审查指标的执行率。(3)系统层面结局:科室根据临床实际情景制定了新生儿气道内吸引评估流程、气道内吸引记录单及气道内吸引操作规范。结论:1.本循证实践项目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科学检索及整合形成最佳证据总结,构建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管理方案,指导临床护士准确识别吸引指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展开规范操作,减少了新生儿气道相关损伤和感染风险,保障患者气道内吸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循证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强化了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的评估意识;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循证实践能力,增加了NICU的循证文化氛围,完善了科室相关培训和宣教材料,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