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复碳源的制备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去除应用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生物异养反硝化作为去除硝酸盐的有效方法,往往需要外加碳源。将固相碳源与载体材料相结合,开发出一种释碳时间长、填料性能好、反硝化性能佳的新型复合碳源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荔枝核粉末与竹粉作为碳源来源,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作为骨架载体,制备了两种复合碳源,对比了两种材料的释碳性能、脱氮性能以及结构性能;对材料配比进行了优化,将以最优配比制得的荔枝核复合碳源进行序批式试验,研究不同填充率、硝酸盐负荷以及水力条件下荔枝核复合碳源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效果的变化;最后,考察了荔枝核复合碳源反硝化滤柱处理地下水中硝酸盐效果。具体结论如下:通过对比荔枝核和竹粉两种复合碳源材料的释碳性能、脱氮性能以及结构性能得出,荔枝核复合碳源能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且材料表面较粗糙,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复合碳源中的PVA浓度、荔枝核粉末添加量以及Na HCO3浓度的变化对材料的碳源释放以及PVA泄露情况皆有显著影响,结合释碳动力学拟合结果以及PVA泄露情况,确定材料最优配比为PVA浓度为8%,荔枝核粉末添加量为5%,Na HCO3浓度为0.1%。以荔枝核复合碳源作为外加碳源的脱氮试验结果表明,填充率、硝酸盐负荷以及水力条件对复合碳源脱氮效果影响显著。当填充率为30%时反应体系即有充足碳源,体系内平均NO3--N去除率为80.16%;在30%填充率下,不断提高硝酸盐负荷,结果表明在硝酸盐负荷为2.13g·m-3·h-1时反硝化作用更彻底,平均NO3--N去除率为77.01%;水力扰动速率越大,平均NO3--N去除率越低,平均NO2--N出水浓度越低;荔枝核复合碳源作为外加碳源时,前期释放碳源主要为材料中易溶高分子物质,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当脱氮稳定时,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无NO2--N积累,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荔枝核复合碳源填充反硝化滤柱试验结果表明,系统6d内即可完成启动,20d后NO3--N去除率下降,通过更换填料、降低进水负荷,都可再次达到100%去除率;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填充反硝化滤柱后,接种污泥中的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得到保留,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由53.58%提升至84.65%,其中反硝化功能菌属所占比例由28.85%增加至36.31%,表明复合碳源能被微生物有效利用。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代博物馆设计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空间体验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交流互动的渴望逐渐提升,加之博物馆本身定位上的转变,对于设计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博物馆设计重点往往在建筑造型与展厅展示中,对于人们的整体空间体验和心理感受则关注的较少。交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骨架”和“躯干”,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使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产生秩序感,并且随着博物馆中公共活动的增多而日趋复杂化和模糊化,成为功能更加
中庭作为公共建筑中的核心共享空间,在建筑设计中有大量的应用。但在岭南地区,中庭在空间与功能使用上却存在一定问题:通透的中庭空间往往成为夏季的集热温室,热舒适度低,希望人们驻足停留的空间反而使人们避而远之,失去了中庭原本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岭南地区气候条件,将热压通风作为切入点,针对多层中庭建筑,以建筑师的视角结合相关现有理论从中庭的平面、剖面、界面三个方面提取了八个中庭形态参数,利用参数化平台的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清洁高效的核能随之快速发展。核能的高速发展导致铀资源需求快速上升,进而产生大量的放射性铀废水。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放射性排放物,是目前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铝和铁元素是地球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天然中存在着丰富的铝和铁氧化物,因此,这些铝铁氧化物会影响铀废水在自然中的迁移和固定行为。同时,这些丰富的氧化物也是天然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由基体、骨料、钢筋以及钢筋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域组成的非均质多相复合材料,其中界面过渡区是钢筋与基体能够协同工作的关键,它作为基体与钢筋之间应力传递的桥梁,将性质有极大差异的钢筋与混凝土复合为一个整体,是钢筋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践表明,界面过渡区往往是钢筋混凝土构件首先产生破坏的区域,所以界面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材
广府传统村落主要保存于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核心地区社会经济、乡土文化以及民风习俗的重要承载空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街巷空间作为村落中的交通联系空间和社会生活载体,反映其以空间处理应对经济、地理以及文化生活等问题的方法,是构成当地居民生活和记忆的重要部分。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多样化的传统村落街巷逐渐被替代,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东莞市域内同时分布广府和
作为居住环境的关键指标,冬季室内温度在我国北方并非属于特殊问题,但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的夏热冬冷的气候环境,加上冬天没有北方普遍的取暖设施,该问题尤显突出,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尽管目前这一地区也在开始建设集中供热管网,但是城市主要的老街区改造困难,成本过高,除了开发区和新建小区外,不能广泛适应,因此需要考虑其他的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使用空调来提高室
东莞市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的优势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十分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因此,传统村落的存世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文化遗产存量丰富。以东莞市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村落的自然环境分析入手,提炼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其层级结构,依托不同文化景观类型分析聚落空间的布局特征,并总结不同文化景观类型的建构原则。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地理要素、生产生活景观要素以及
历年以来,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受到风灾的侵害,风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地区受到风灾的影响也一直巨大。仅2018年就有近10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其中台风“山竹”对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的损失巨大。据调查统计,建筑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占了较大的比例。在众多类型建筑中,低矮建筑更易于受到毁坏,破坏程度更加严重。因此,有必要针对于低矮建筑的风荷载分布进行相关的研究。风压预测的相关研究方法有:本
人体热调节模型用于描述人体内、外热传递现象,预测热生理参数值。模型由受控系统和生理热调节系统构成。受控系统采用Tanabe模型,把人体分为16个节段,每个节段由内到外分成核心、肌肉、脂肪和皮肤4层,外加与各组织层换热的中心血池,总共65个节点。每个节点上利用Pennes生物热平衡方程计算传热量。生理热调节模型采用Smith模型中利用生理数据获取的经验控制方程描述血管舒缩、出汗率和寒颤三种人体基本热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染料的使用逐渐变得广泛。亚甲基蓝(MB)是代表性染料之一,其产生的废水危害巨大,亟待处理。采用吸附法处理简便高效,但商品活性炭大规模使用成本高,而将污水厂运行过程中的副产物——污水污泥制备成吸附剂不仅降低活性炭使用成本,同时污泥的处置得到资源化解决,但传统制备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吸附性能较低。若采用较为环保的碳化法与对材料表面改性的方式制备污泥基吸附剂,不仅可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