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国粹的中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晦涩的中医语言尤其是中医术语却让众多中医爱好者望而却步,学习中医离不开中医语言这个媒介和工具,中医语言中充斥了大量的中医术语,那么中医术语的学习真的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学习中医术语呢?众所周知,死记硬背不是学习的良方,有理据的学习内容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因此,对中医术语的理据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中医,理解中医,增强学习的效果。 以往对于中医术语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文学的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比较滞后,随着语言哲学、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和国俗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这些语言理论在解释语言现象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且令人信服。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中医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共同的研究方法,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研究采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完全可能的。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说,对于中医术语的研究采取了定性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内省法,通过对中医术语语料的观察、对比、分类和分析,发现中医术语的共同认知规律,然后进行理论概括。 对于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划分,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另一种是静态理据和动态变化理据。外部理据从拟声理据、拟象理据、临摹理据和省力理据四个方面研究;内部理据从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语音理据和文化理据四个方面研究。静态理据包括从隐喻理据、转喻理据、意象图式理据、模糊理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医术语中的汉字、中药材名称、方剂和中成药名称、人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名称、经络穴位名称、疾病名称、治法治则名称、著名医学家别名、委婉语名称等,并对他们的意义理据进行了解释;动态变化理据则不仅从隐喻理据、转喻理据、隐转喻理据和原型范畴理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还研究了中医术语意义的动态变化途径,中医术语的动态变化途径可分为跨域意义变化和多次跨域意义变化,其中跨域意义变化又可分为意义的投射、意义的扩大和意义的转移三种情况。 以往对于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研究还属于零星的个案研究,不够系统和综合,通过对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进行全景观照式的研究,我们发现: 首先,中医术语作为一种科学术语,具有自己鲜明的体系特点、构成特点和语义特点。 其次,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的分类方法既可继承以往语言理据的分类方法,也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文化理据就可归纳到内部理据,而以往的内部理据是不包含文化理据的。可以从中医哲学思想、中国官场文化、中国家庭文化、中国战争文化、中国处世文化、中华民族心理文化、宗教文化和词源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文化理据应该是语言理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再者,中医术语意义的理据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对于中医术语的理据研究要全面,就要兼顾内和外,动和静四个方面,兼顾了这四个方面也体现了对中医术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综合研究。 最后,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科学,和中国人民的独特认知密不可分,将认知语言学和中医学的研究有机结合,在我国已经初露端倪,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的这个跨学科研究再推一步,从另一个角度上拓展了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