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 ocytopenia,I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机制介导的出血性疾病,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为主要特征,以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表明,慢性病毒感染对成人慢性ITP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慢性ITP呈间歇性发作或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复杂。历年文献对多种病毒导致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报道,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慢性丙肝病毒(HCV)、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HHV-6)和人微小病毒B19(HPV-B19)为主。在临床治疗上发现,对存在病毒感染的ITP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会提高,但临床具体情况复杂,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