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儿童单纯性肥胖是指儿童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新陈代谢需要,导致多余热量转变成脂肪堆积体内,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儿童肥胖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引起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防治儿童肥胖。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模式”,注重发挥家庭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的共同合作以促进家庭的整体健康。目的根据肥胖儿童及其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护理需求,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该护理模式对改善肥胖儿童生存质量、降低其体重指数的效果,以期为防治儿童肥胖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新乡市选取1所小学,根据学生体检资料,把这所小学4~6年级(9~13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96例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健康宣教的同时,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团队;搭建家庭交流互助平台,加强疾病认知及全程信息支持;加强家庭饮食、运动锻炼指导;加强心理疏导及支持,鼓励儿童自我管理,强化随访跟踪制度。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肥胖儿童人口统计学资料,以生存质量、体重指数(BMI)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组织儿童填写儿童生存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PedsQLTM4.0)及测量身高、体重,评价干预效果。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_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组间和组内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参与本研究的单纯性肥胖儿童每组各48人,干预结束时,试验组44人,对照组46人。两组退出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肥胖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对照组与试验组肥胖儿童在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单纯性肥胖儿童生存质量在总分及生理、情感、社交3个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校维度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时间比较,在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肥胖儿童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肥胖儿童BMI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时间比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可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儿童生存质量;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可降低单纯性肥胖儿童BMI;3.针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且远期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