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导致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目前,全球排在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分别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而血栓是它们发病的共同机制,因其隐蔽性高,故也被称为无行的杀手。临床中,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导致,血栓形成后会阻塞相应部位器官或组织的血流,或者脱落为栓子,阻塞远处器官或组织的血流,从而会导致器官或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高达1600万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我国因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其中心脑血管栓塞就占据很高的比重[2]。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动脉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3]。另一方面,随着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肥胖、久坐等)在人群中的不断提高,导致了血栓性疾病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2]。因此,积极防治血栓性疾病,最大限度降低其患病率已成为血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抖腿现象时常可见,但对此未有明确定义及相关进一步研究。中国俗语:“男抖穷,女抖贱”,抖腿也被认为是种坏习惯,抖腿对人健康的影响也缺乏相关循证学证据。另一方面,抖动腿部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流,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对于有久坐行为者,且运动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一观点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4]。目的:探讨抖腿习惯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个体1020例(其中,合并有血栓性疾病者368例,无血栓性疾病者652例),男490例,女530例,年龄(17-89)岁,平均(51.37?19.55)岁。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抖腿情况、血栓性疾病、吸烟、饮酒、活动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衰或心肌病、慢性肾病或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慢性肺病或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癌症性疾病及社会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填写前均详细向被调查者介绍;对于病情较重者,可以由家属代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可以由调查者根据患者情况代填。比较不同组间的抖腿情况及一般基线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发现,368例血栓性疾病个体中,无抖腿习惯者283例(76.9%);652例非血栓性疾病个体中,无抖腿习惯者355例(54.4%),血栓性疾病个体和非血栓性疾病个体中抖腿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0,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栓性疾病组年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无抖腿习惯比例、久坐、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衰或心肌病、慢性肾病或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慢性肺病或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癌症性疾病及社会心理压力等患病率高于非血栓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饮酒、久坐、心房颤动、心衰或心肌病、慢性肾病或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慢性肺病或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癌症性疾病及社会心理压力都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在调整吸烟、饮酒、活动量、心房颤动等混杂因素后,无抖腿习惯者相比于有抖腿习惯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OR=1.85;95%CI:1.044,3.273;P=0.035<0.05)。结论:1、抖腿习惯与血栓性疾病相关;2、多因素分析抖腿习惯可能会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