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中国东北面临俄国和日本的双重侵略,形势岌岌可危。清政府无力自保,只能尽力于外交方面有所作为,继续贯彻“以夷制夷”方针,于是将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在东北极力扶持日本打败了俄国,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日本取得东北南部的势力范围以后,美国在东北的贸易反而遭受致命的打击,并且同日本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顺风顺水相比,美国却陷入了孤立的外交处境。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开始尝试合作共同对抗日本。1907年4月,东三省地方制度改革后,为贯彻联美外交政策,东北官场的各级官员便开始由各类具有亲美倾向和留美背景者充任。美国则派司戴德(Willard Dickerman Staight)任首任驻奉天(盛京)总领事,随即开始积极运作对华合作事宜。此后美国坚持不懈地通过帮助清政府在东北修建新铁路以谋求经济利益,而清政府则试图依靠美国力量来抗衡日俄。徐世昌、唐绍仪履新东北新总督、巡抚后便立即和司戴德共同运作了包括新法铁路计划、筹建东三省银行和访问美国等一系列外交行动。1909年,美国新任总统和国务卿上台后加大了对东北亚地区的投资扶持力度,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同时完成东北铁路中立化计划和锦瑷铁路计划。新任东三省总督锡良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清政府直到灭亡前的一刻,仍在试图进行币制改革,联合美国运作实业借款。尽管清政府的联美外交最终成效不彰,但为后来民国时期的中美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成功地给日本外交造成了一定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深了日美关系的裂痕,给未来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种子。这些都加速了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