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无法解释症状”患者的医患互动及家庭动力学特点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医学无法解释症状”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患者医患互动的特点及与家庭动力间的关系,了解影响“医学无法解释症状”患者医患互动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在某大型综合医院心身科、中医科、神经内科、妇产科调查以躯体主诉就诊但没有发现器质性原因的患者及主诊医生。纳入标准为躯体形式障碍筛查量表(SOMS)>9分且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性障碍者。从就诊患者630人中收集到符合研究样本98名,其中心身科29人(29.6%),中医科30人(30.6%),妇产科27人(27.6%),神经内科12人(12.2%)。门诊医生针对不同的患者分别填写调查问卷(共98份)。   测查问卷包括:1.患者回答问卷:前期治疗满意度调查、此次治疗满意度调查、病因及治疗问卷(IPQ);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HADS);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2.医生回答问卷:此次治疗满意度调查、病因及治疗。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不同科室就诊平均年龄:神经内科(50.58±12.1岁)、中医科(50.33±9.8)、心身科(39.74±7.6)、妇产科(33.80±8.4)。74.5%(73人)的患者既往有疾病诊断,其中有41.2%(40人)有两种以上疾病。   2.42%的患者人均求医次数超过12次,55%的患者症状持续两年以上,93%的患者认为症状严重影响身心舒适感,82%的患者认为症状严重影响生活。49.4%的患者认为最近六个月治疗不成功,42.9%的患者对最近六个月治疗不满意,40%的患者认为医生不理解自己。   3.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焦虑在界值分(以9分为界)有72.8%(轻度25.0%,中度34.8%,重度13.0%),抑郁在界值分(以9分为界)以上有55.4%(轻度22.8%,中度27.2%,重度5.4%);   4.患者认为自己症状最可能的三个病因是情绪问题(70.1%)、过度劳累(68.4%)和年龄增长(61.2%);患者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病因是压力及担心(30.6%),情绪问题(26.5%),年龄增长(21.4%)。   5.家庭动力学中的疾病观念与对当前治疗的评价呈负相关(r=-0.379,P=0.001),即越认为疾病康复和外界因素有关,患者越倾向于对治疗不满意。   6.患者对于当前治疗过程的评价,好于医生认为患者对于当前治疗过程的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5)。   7.不同科室患者当前治疗满意度和治疗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5)。   结论:   1.医患之间对患者病因的认知以及治疗过程满意度有差异;   2.家庭动力学因素影响求医行为;   3.“医学无法解释症状”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
其他文献
目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最新发现的一类新型免疫分子。其通过在JAK/STAT通路的负调节发挥生物学作用。SOCS作为一种潜在的
目的通过比较病例组、对照组儿童体格、认知功能和行为测试得分,以期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在体格、认知功能及行为方面的差异,为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减轻OSAHS对儿童体格、认知功能及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7月因夜间睡眠打鼾、张口呼吸、伴或不伴憋气,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在湖南省某2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4~12岁OSAHS患儿90例作为病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