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种群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生境破碎和丧失被认为是限制梅花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空间模拟方法,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进行了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如下:桃红岭地区以森林为主,各类林地面积约9488.15hm2,占75.90%,植被类型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和芭茅丛,面积分别为1664.57、1638.63、3438.21、1247.15、87.85、1143.88、60.92、206.94hm2。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该区梅花鹿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233.9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61%;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980.24hm2,占24.83%;较不适宜生境4563.93hm2,占38.36%;不适宜生境面积为2221.84hm2,占18.51%。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该区梅花鹿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224.0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0%;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164.70hm2,占18.04%;较不适宜生境3988.21hm2,占33.24%;不适宜生境面积为4623.05hm2,占38.53%。与潜在生境相比,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梅花鹿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和较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8.41%、6.79%和4.79%,相应的不适宜生境面积则增加了20.01%。由于梅花鹿的生境受到居民点、主要道路、农田耕作、森林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和次适宜生境丧失、隔离,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4345增加到0.5898。以潜在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保护区梅花鹿环境容纳量为568±160只,而以实际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则只能容纳368±105只。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可能是限制该区梅花鹿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议保护区充分注意人类活动对梅花鹿生境的影响,合理控制人工砍伐;打击盗猎行为,控制野猪数量;开辟生境走廊,以提高梅花鹿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