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到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源于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的细菌战。建国初期,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落后的卫生、经济状况,党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寓爱国之情于卫生运动中,从而形成了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卫生运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十年爱国卫生运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49年到1954年的第一阶段是以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运动,在这一阶段,全国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突击运动的方式开展了治疫和防疫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到1959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为使爱国卫生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和中央制定了更加详尽的政策用于指导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进入到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运动的开展更加广泛且深入,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各地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迭起。在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爱国卫生运动的方针、政策和领导群众开展运动方面,爱国卫生运动各级组织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国卫生运动十年的发展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爱国卫生运动配合了爱国公约、爱国增产、爱国捐献运动,有效地支援了战争前线,粉碎了美国的细菌战,此外,运动在群众中普及了卫生知识,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改变了落后的卫生状况。爱国卫生运动始终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力量源泉,运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从而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党和人民群众在开展卫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诸如搞好卫生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运动的开展要依靠群众、依靠科技力量走群众路线等丰富的卫生经验。爱国卫生运动在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大搞形式主义、忽视客观规律的做法给爱国卫生运动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重点都有所改变,但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根本宗旨却始终没有改变。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环境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被赋予了新内容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时期,十年爱国卫生运动积累的经验,对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