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地区“汽车模型”收藏者的人类学调查,从消费的角度探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都市研究,并希望以“汽车模型收藏”为例,参照现有的西方社会文化人类学中的流行文化理论对我国目前的部分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调查主要通过“滚雪球”法进行取样。以现场观察并结合深度访谈为主要手段,适当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同时借助电子网络,对一些二手资料及“车迷论坛”中的“文帖”进行文本分析。在调查后期及文章撰写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电子网络上的“车迷论坛”,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部分细节内容的追踪、回访。全文主要从“空间”、“行为”、“意义”等三个层次分别对“汽车模型收藏”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首先,以“空间”为切入点,试图通过一种在“物理空间”与“超物理空间”并置的“场”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勾画出一个以“汽车模型”为认同纽带的群体结构图。通过对车迷在“家”、“店”、“展”及“网”等四个不同类型“场”中的具体活动的观察、访谈和记述,展现“车迷部落”的形成过程及现实风貌,并以“汽车模型收藏”这一“人以物聚”的实例,说明当下社会群体的分离与聚合过程及状态。 其次,主要针对车迷在“汽车模型”收藏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特点,说明当代都市群体及个体在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势——多种形式或风格并置的社会文化格局。 最后,以“汽车模型收藏”为例说明当代私人收藏是大众休闲消费的一种形式,通过比较传统与当代私人收藏体系间的异同,发现人们相似行为背后的不同意义追求,人们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个人与社会认同。同时肯定了个体能动性的作用——人们在“游戏”、“消费”中建构出新的社会关系。与布尔迪厄所谓的“文化商品经济的特殊逻辑”不完全一致,这种社会关系既是顺应原有体制的结果,又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建。 “汽车模型收藏”是现代工业社会中衍发出来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收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汽车模型”是现代化工业的产物,“汽车模型收藏”就是这种古老与现代间的一种畅游,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车迷部落”,我希望能够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来展示这个“部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