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隔震支座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隔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隔震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实工程中,一些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也经受住了考验。由于隔震结构采用的隔震支座在水平方向刚度较小,变形能力和阻尼性能都较好,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的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播,在水平方向隔震作用比较明显,但是隔震支座为了满足对上部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在竖向的刚度比较大,使隔震支座在竖直方向的变形能力较小,地震作用下,在竖直方向对地震的隔离效果不明显。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隔震技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隔震支座水平向隔震领域,虽然也对隔震支座在竖向隔震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没有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的基础隔震问题为背景,在对基础隔震技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从基础隔震支座的类型入手,对隔震支座的设计验算、连接布置和抗震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基础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和基础隔震结构计算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各种恢复力模型和计算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根据现有隔震支座在竖直方向的隔震缺陷,初步设计探讨了一种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隔震效果的新型隔震支座,利用ANSYS建立了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通过地震波的输入,分析研究这两种计算模型在单向、多向以及三向地震激励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由两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地震响应,探讨传统隔震支座和新型隔震支座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隔震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和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最佳使用条件,分析了新型隔震支座的隔震能力,对同类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在我国以往大量的矿井建设项目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项目存在达不到预期目标、煤矿事故频发或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对已建成投产的矿井建设项目进行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层及超高层结构得到迅猛发展。建筑结构高度不断增加及越来越多的复杂结构形式的出现,水平荷载对建筑结构的
近年来随着工程实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认识到岩土工程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用现有的土力学理论解释,结构性作为土的一个重要特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页岩气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新型清洁能源,它的开发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当前,页岩气的主要开采方式是对页岩气储层进行压裂增产改
该文对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包括高性能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且在国内外首次对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包括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梁)的
以往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中,为了保证最终发生剪切破坏,常有意将梁的纵筋率设置得很大(常常大于2.8%)。这与工程实践中纵筋率一般在1.0~1.5%左右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地下工程中,锚固工程的长期性能和长期稳定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由岩体和支护结构本身的流变特性给硐室开挖后的支护结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和不安
该文对结构健康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结构损伤必然会在结构的内禀动力特征上得到完整的反映,而且应变类结构动力参数比位移类结构动力学参数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建筑企业在面临很好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的市场竞争机制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要求我们提高效率,尽快拿出自己招投
  本文通过对工程进行试验研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原理、设计方法及施工方法,对设计、施工方法的优化改进进行了探讨,并从地质条件、技术方面、经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