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N2甲型流感病毒与人类博卡病毒混合感染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塑型性支气管炎是儿科急危重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内生性气道内异物造成广泛性支气管堵塞,造成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医治,最终可因缺氧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本病形成的气道内内生性异物为胶冻状,严重时沿支气管广泛充填堵塞,取出时呈支气管树形状,故称为塑型性支气管炎,塑型性支气管炎病原学尚不明确。现根据我院确诊第一例塑型性支气管炎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与病毒病原学诊断。临床资料:本例患儿5+岁,因“声嘶、犬吠样咳嗽伴喘息4天,加重伴发热2天”入院,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气促、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部CT示左肺大片实变,肺不张可能,予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及灌洗,取出气道内生性异物,确诊塑型性支气管炎。取该患儿鼻咽抽吸物(NPA)进行1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患儿鼻咽抽吸物(NPA)进行1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甲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进一步扩增病毒NP段测序明确为H3N2;同时显示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检出阳性,病毒拷贝数为3×105copies/ml。该例患儿取出内生性异物后治愈出院。结论:作为儿科危重症,塑型性支气管炎通过纤支镜检查与灌洗取出内生性异物,不仅可以明确诊断,也是必不可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本例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诊断结果提示流感病毒与HBoV混合感染,值得临床关注。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