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乳化调质预处理的含油污泥分离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324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消耗国,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和消耗量在逐年攀升。而在石油的开采、储运、炼制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含油固体废弃物,即含油污泥。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将超过500万吨。含油污泥是一种危险废弃物,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必须对其进行妥善处置。同时,含油污泥的含油率较高,可回收其中的油分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作为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油泥资源化处理方式,离心分离具有操作简单、清洁低耗等优点,适合油泥资源化处理的工业化应用。然而油泥是一种油包水(W/O)型乳化液,黏度高,流动性差,不利于处理过程中的输送。而且油泥中的油-水乳化稳定,给离心脱水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获得高的离心分离效率,必须对离心分离之前的油泥进行预处理来破乳,达到降黏、增强脱水的目的。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调质预处理方法-微乳化法,即利用微乳液具有超低的界面张力的特性对油泥进行破乳,主要围绕降低含油污泥黏度和脱除含油污泥中的乳化水两个方面开展了实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油泥原样的黏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油泥属于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征,而且油泥的剪切稀释行为较一般稠油表现的更为明显。含有较多的胶质和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形成的大分子结构促进了油泥W/O型乳化液的稳定,油泥的W/O乳化状态是油泥表现出高黏特性的根本原因。采用流变模型对油泥的流变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P-L模型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国炼油泥的流变行为。(2)考察了微乳液添加量、不同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复配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添加量为25%时,用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降黏效果最好。降黏率达95%以上,尤其在99s-1下达到99.215%,油泥的流动性有了很大改善。综合考虑降黏效果和经济性,适宜选用SDBS和OP-10。用OP-10和SDBS按一定比例复配的表面活性剂较两者单独使用时的降黏效果要好,而且经济性得到提高。其中比例为2:1的降黏效果最佳,99 s-1下的降黏率可达99.436%。(3)通过DSC分析获得了添加微乳液预处理前后油泥样品离心分离各层的含水率及乳化水粒径变化,研究发现在一定离心参数下,由于油泥的乳化稳定性高,单纯的离心分离不能使油泥中的乳化水滴沉降。添加徽乳液预处理后,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界面膜被破坏,经离心分离后,乳化水滴聚并沉积到下层得以脱除。(4)研究了微乳液中油相、助表面活性剂及表面活性剂复配对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油为油相,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脱水率最高,可达94.6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按1:6的比例进行复配时的脱水率为95.23%,要高于相同条件下单独使用NP-10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脱水率78.94%。通过2DNOESY核磁实验确定了两种复配的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点,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复配的表面活性剂体系表面活性更高,更容易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因此可以得到更好的破乳效果。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正】 近几年来,台湾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1983年底还不上140亿美元,1986年底猛增至463亿美元,当年平均每月增加约20亿;1987年底逾750亿,平均每月增长约24亿。外汇存底过多对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20例ICU住院患者,统计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例,分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营区管理、环境监测、物流快递、食品溯源、工业监测和健康护理等领域,为提高物联网应用效率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生态环境,亟需一种以公
目的对比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小夹板组与石膏外固定组,
林业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建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目前林业行业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协调林业资
随着科学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畜牧养殖逐渐趋向于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畜牧动物防疫工作被提上日程。抗体检测血样采集作为防疫工作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