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馏分催化裂化汽油选择加氢脱硫的方法主要是把汽油切割成轻重两种组分,重组分采用加氢脱硫的方法,轻组分进行醚化降烯烃,然后二者进行调和。FCC轻汽油通过醚化降烯烃不仅可以降低轻汽油中的烯烃含量,而且还能够提高轻汽油中的辛烷值。为了提高轻汽油中醚类的含量,需要富集较多的C5叔碳烯烃,将轻汽油的切割温度提高到70℃,同时也会造成轻汽油中硫含量达到30μg/g或更高,硫含量的提高将会导致调和后的汽油达不到国V的标准。因此本课题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合作为背景,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适用于轻汽油的深度脱硫吸附剂进行开发研究,并对吸附剂的工艺条件进行考察。通过对汽油吸附脱硫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调研分析可以看出,汽油吸附脱硫技术近几年正处于一个成熟期,专利申请的机构主要为石油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具有石油特色的高校,申请方向主要是吸附剂的制备、脱硫技术研究、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等领域,各机构针对轻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特别少,属于汽油吸附脱硫研究的空白点。首先采用混捏法制备了不同的ZnO基载体,然后采用等体积浸渍法负载不同的活性组分,并以山东京博石油化工公司的轻汽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ZnO-TiO2为载体,负载6%的活性组分Ni,在550℃的条件下焙烧3 h制备出来的吸附剂压碎强度为58.20N/cm,平均孔半径为42.10 nm,比表面积为31.60 m2/g,Ni含量为6.01 wt.%。在此条件下制备出来的吸附剂脱硫效果最好,穿透时间为147 h,穿透硫容为8.82%,辛烷值损失1.5个单位。对定型的吸附剂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液空速、氢油体积比、反应压力和不同硫含量原料油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50℃,反应液空速为9 h-1,氢油体积比为50,反应压力为0.5 MPa,原料油硫含量为50μg/g时,吸附剂的脱硫效果最好,吸附剂穿透时间长达618个小时,穿透硫容为11.1%,辛烷值损失了0.6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