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梗死灶按脑循环系统划分为:前循环供血区和后循环供血区[1]。根据临床表现,前循环梗死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中医对中风的辨证论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以往辨证经验,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的病情程度应有不同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其中必有起主要作用的证素。“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才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制定切合病情的治疗方案[2]。”所以,为了发挥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诊治优势,本研究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进行分期分型主证辨证探讨,创立分期分型主证辨证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作为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补充,以期能指导临床中医药治疗,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梗死病例693例,所有病例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临床分期为:急性早期、急性高峰期。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依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证候辨证素量表进行中医证素辨证。按照不同分期分型,选取临床意义较大的证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总结主证。结果:1各期型出现率较高的证素:急性早期轻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膀胱、脾、肾、大肠,病性证素:痰、动风、血瘀、阴虚、热、血虚、湿邪、闭、气滞、阳亢、气虚;急性早期中重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心神、大肠、脾、膀胱、肾,病性证素:痰、动风、血瘀、湿、闭、热、阴虚、阳亢、血虚;急性高峰期轻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大肠、膀胱、肾、脾;病性证素为痰、动风、热、血瘀、湿、阴虚、血虚、阳亢、气滞、闭。急性高峰期中重型病位证素:经络、肝、大肠、心神、脾、膀胱、肾,病性证素:痰、动风、热、闭、血瘀、湿、阴虚、阳亢、血虚。2各期型的主证素:急性早期轻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肾、阴虚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血虚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肝、阳亢的信息。急性早期中重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心神、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阳亢、热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肝、阴虚的信息。急性高峰期轻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大肠、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肝、阳亢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阴虚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肾的信息。急性高峰期中重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心神、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肝、阴虚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热、阳亢的信息。3急性前循环梗死各期型的主证:结合各因子反映的信息、专业中医知识及临床所见得出,急性早期轻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早期中重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高峰期轻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大肠实热。高峰期中重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结论:1急性前循环梗死两期轻型主证均为风痰瘀阻络,高峰期轻型可伴大肠实热。说明随着病程发展,患者脏腑气机紊乱,影响胃肠功能而致大肠实热之证逐渐凸显。2急性前循环梗死早期和高峰期中重型主证均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说明中重型患者神志障碍、热证多见。急性前循环梗死各期型共同的主证为风痰瘀阻络,体现了该病急性期的共同中医病理变化。而伴有证则体现了不同发病时间不同病情程度对中医病理变化的影响。说明急性前循环梗死分期分型与中医主证有一定的关系,分期分型主证辨证可以为脑梗死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