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目前生产上的氮肥水平,采用盆栽的方式移栽杂交棉,设置5个不同的氮素水平(A:0 kg/667m2;B:10kg/667m2;C:20kg/667m2;D:30 kg/667m2;E:40kg/667m2),利用同位素示踪,分3次施肥(底肥:初花肥:盛花肥=3:4:3),每次施肥各标记一次。研究不同的氮肥水平对棉花叶绿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施氮量;明确氮肥在棉花生长各时期的分配以及吸收利用率;了解残留氮肥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主茎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表现为E>D>C>B>A,同一水平的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呈上下波动,5个施氮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可见,氮肥用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2对生物质量的影响单株生物质量和生物质日增长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在出苗98d后,生物质增长速度下降。各氮肥水平的棉花器官干物质增长是一致的,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施氮量之间的棉花干物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3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单株籽棉增产的幅度越来越小。且D与E水平产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本实验范围内最佳的施氮量为20-30kg/667m2。施氮能增加单铃重,但与用量关系不大;单株铃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增施氮肥能通过提高铃数和铃重来提高产量,但是过量的氮肥会影响铃数。4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施氮能提高棉纤维马克隆值,对棉花纤维其它品质无显著影响。5氮肥的利用率棉花对于氮肥的利用率呈现底肥和盛花肥低,初花肥高的现象,利用率与3个时期的施肥量呈正态分布,初花肥和盛花肥的即时利用率比底肥的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对氮肥的利用率增加,但是幅度越来越小。高氮水平之间,E水平对底肥的利用率与D水平的利用率差异较小,但是对初花肥和盛花肥的利用率,E水平比D水平提高12.84和9.75个百分点。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40kg/667m2属于过量施氮。同一氮肥水平下,初花肥最高,底肥和盛花肥利用水平相近。过高的施氮使得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最低,不利于经济产量的形成。6氮素的分配特点整株移栽棉在苗期的肥料氮分配比例在50.71%-74.87%之间,表明在苗期移栽棉的肥料来源以底肥氮为主。进入蕾期后,低氮水平的棉花对底肥吸收量增加,但是分配比例比苗期有所下降,表明低氮水平棉花在蕾期的氮肥来源以土壤氮为主。进入初花期后,由于增施初花肥,棉花对初花肥吸收比例较大。水平间底肥氮的差异较小,表明此时初花氮吸收占主导地位。进入盛花期,营养器官的初花氮和底肥氮吸收量较初花期有所降低,表明在此期间营养器官体内的氮素进行了转移。进入吐絮期后营养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较盛花期降低,此时也有营养器官的氮素转移。水平间比较,在吐絮期,单株中氮素来自肥料氮的含量表现为:E>D>C>B,与盛花期趋势一致,其中B水平土壤氮所占比例较大,表明B水平的施肥量不能满足棉花的生长需求。苗期和蕾期的氮素分布最高为叶片,进入初花期后,蕾花铃的氮素分布最高。7残留氮肥对第二季棉花的影响残留氮肥对棉花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第二季棉花对残留氮肥的利用率较低,进一步证明残留氮肥对第二季棉花无显著的影响。8氮肥的二次残留率经过种植两季棉花之后,氮肥的残留率较高,其中B的底肥残留率高达39.51%。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残留率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