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与实践——以青岛九洲千城居住小区住宅适应性设计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活的要求所构建的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住宅建筑设计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居住模式日益变革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逐渐被强调出来,住宅设计需要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和多样化的生活,具有多适性、可变性和差异性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适应性含盖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范畴,有着历时性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上世纪初期,住宅的适应性问题就开始受到西方建筑师的关注。但战后西方社会为满足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需求迅速加快城市化进程,由于标准化和大工业生产的原因而忽略了住宅建设应适应长期发展的需求,以至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建设的住宅日益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搬迁和重复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浪费。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思潮开始从追求工业社会的高效率、高技术中反思人文价值和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在居住生活上不再满足于工业化体系中统一化的居住模式,营造适应居住者自身生活的居住空间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关于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应运而生。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温饱型”转向“康居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追求,统一化、一成不变的居住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我国在80年代也进行了适应性住宅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融入了我国传统住宅的设计思想,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本文以青岛市九洲千城住区建筑设计为依托,结合国内外适应性住宅建设开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归纳出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特点、原则及方法,以对符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居住需求的住宅适应性设计为创新点,以期对当前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起到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建造技术发展状况,在转移外来(工业化发达国家)技术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建筑师的技术选择观问题。其目的是为我国当前建筑师的技术选择提供一个理性
技术、经济、社会的进步导致了高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高层建筑给现代化的城市带来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经济、社会和城市景观的价值的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发展集合住宅成为我国解决居住需求的主要手段。虽然集合住宅的设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户内私密居住空间还是户外公共环境的
智能建筑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新生的一种新的产物。它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给人们全面的、安全的、舒适的高
能源的日趋紧张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建筑能耗作为能源消耗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引起了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在近几年,国家建设部门对不同气候分区内的居住建
我国传统乡土建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代以降,由于乡村发展的滞后,村民营建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乡土建筑发展落后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
作为“绿色城市环境的本土化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03kj042zd)的子课题,从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别于传统建筑的特性出发,通过对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成为占主流的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其中遗留后世、名闻遐迩者,是春秋赵邯郸丛台。时至今日,赵丛台
本文以青岩古镇的聚落空间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测绘成果,对古镇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展开分析和研究,以希望全面认识其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和构成特征
临潼素有“文物甲天下”的美誉。这里聚集了以秦始皇陵、秦兵马俑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形成了规模型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临潼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一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