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活的要求所构建的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住宅建筑设计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居住模式日益变革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逐渐被强调出来,住宅设计需要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和多样化的生活,具有多适性、可变性和差异性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适应性含盖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范畴,有着历时性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上世纪初期,住宅的适应性问题就开始受到西方建筑师的关注。但战后西方社会为满足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需求迅速加快城市化进程,由于标准化和大工业生产的原因而忽略了住宅建设应适应长期发展的需求,以至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建设的住宅日益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搬迁和重复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浪费。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思潮开始从追求工业社会的高效率、高技术中反思人文价值和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在居住生活上不再满足于工业化体系中统一化的居住模式,营造适应居住者自身生活的居住空间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关于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应运而生。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温饱型”转向“康居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追求,统一化、一成不变的居住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我国在80年代也进行了适应性住宅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融入了我国传统住宅的设计思想,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本文以青岛市九洲千城住区建筑设计为依托,结合国内外适应性住宅建设开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归纳出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特点、原则及方法,以对符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居住需求的住宅适应性设计为创新点,以期对当前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起到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