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传统户籍制度的松动,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到非农产业、由农村到城镇的转移。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5198万人,其中70.3%均来自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例如四川、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但也会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外出务工现象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而通过汇款形式获得的家庭收入很少被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为了防止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劳动力的替代要素投入(如农业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基于2010年江西东北部3个行政村288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角度研究外出务工、汇款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全国以及江西省1996-2010年的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分析外出务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试图理清外出务工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二是综合考虑外出务工和汇款的作用,分析外出务工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出的影响。实证部分,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外出务工、汇款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出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农户外出务工决策、汇款决策、农业机械化服务使用决策和农业产出的因素。将外出务工方程、汇款方程和机械化投入方程形成一个递归系统,同时也将外出务工方程、汇款方程和农业产出方程形成一个递归系统,采用Tobit和OLS的估计方法,并运用工具变量解决了方程中的内生性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汇款对机械化投入的正向影响大于外出务工对机械化投入的负向影响,两者的总效应为:外出务工人数增加1人,则机械化投入增加15元/亩,为调查区域机械化投入平均水平的17.07%。(2)汇款对农业产出的正向影响小于外出务工对农业产出的负向影响,两者的总效应为:外出务工人数增加1人,则农业产出减少15斤/亩,为调查区域农业产出平均水平的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