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征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例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与传承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它的存在与否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其承载主体——人的存在与否。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物,更要重要的是在于传承人及其传承群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逐渐消亡的危险境地。如何及时有效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如何更好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精髓,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其保护机制体系的完善构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的社会变革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经济压力大、文化心理自卑等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巨大传承危机。而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机制,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中,因其时间较短,依然有很大的不完善性。  本文希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体特征以及群体特征进行的研究,根据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布状况,找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科学性的原因,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监督机制提供很好的建议,并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最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本文在现行保护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人群体的计量分析,笔者发现了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如下几个问题:  传承人认定工作的孤立性;  传承人性别比的不合理性;  传承人地域保护的不科学性;  传承人经济保障过程中的机械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工作需要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性而定,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之间的一对多、多对多的特征,从而制定出个体认定、团体认定的方案。  要关注女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男女比例适当。  要加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构成以生态地理环境结合语言的地域特征科学划区。  要杜绝在经济保障中实行“一刀切”的方式。完善监督体系,同时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其他文献
超学科课程是一门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开展的拓展性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置中不同主题设单元学习,以单元内容为中心将各学科知识重新整合,以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