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汉学家。在他三十余年的翻译实践中,翻译了五十余部中国现当代名家名著,为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关于葛浩文的研究多关注于译作本身优劣,很少聚焦译者自身的发展变化。因此,针对译者葛浩文开展研究,更显得十分必要。 胡庚申借助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将译者和译本置于宏观、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加以考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学研究路径。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和《蛙》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出发,旨在探究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译者葛浩文及其英译本《红高粱家族》和《蛙》的研究现状。文章第二章概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概念。第三章全面分析了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翻译环境影响下,《红高粱家族》和《蛙》的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译者葛浩文的成功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积极适应并做出合理选择的结果。中国文学走出去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方得始终。本研究不仅首次指出了宗教层面上译者动态选择的滞后性,更对翻译群落诸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提出了质疑,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适应选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