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外语学习热潮不减,然而外语学习“普遍失败”的现象却始终存在。因此,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探索如何促进外语学习的效率,其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二语习得或外在学习环境、学习者情感动机等角度出发,本研究试就“英语在中国作为外语学习”这一特定现状,从语言与思维、知识与认知这样的角度去了解外语学习的深层特点。本文以母语和外语的“知识-认知双元结构”1理论为基点,分析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实意词与其对等汉语词表征的不同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深层原因。“认知-知识双元结构”(或“语言与思维”结构)理论试图揭示在双语思维与认知过程中外语概念表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外语词汇意义的通达机制。从两种语言是如何在记忆里高度有序地结合起来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即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外语词汇主要通过母语与概念系统建立心理联结,形成心理词汇图式。随着外语词汇能力的提高,学习者逐渐形成系统独立的外语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在外语认知的过程中,外语知识结构通过概念系统与母语知识结构进行语义通达。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是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80名同学,其中30人通过CET4,30人通过CET6, 20人通过TEM8,问卷旨在调查学习者对与自己英语水平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及其对等汉语词汇所代表概念的已知程度,以及潜意识里在语境中运用所熟悉的外语或母语词汇的倾向程度及其选择因素。问卷分为词汇测试和选词写话两部分。词汇测试分CET4、CET6、TEM8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含英汉两部分,内容均选自对应级别的英语大纲词汇书及其对等汉语词汇;选词写话部分要求被试从词汇测试部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词汇写话(英、汉都可),紧接着就被试选择何种语言(英、汉或英汉结合)写话的原因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以期了解被试在此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其外语对应级别的大多数单词所表达的概念熟悉度很高,但对这些外语词熟悉程度却相对较低,这表明外语词汇与母语词汇表征方式不同;外语的学习建立在与母语发展一致的相对已经相当成熟的认知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母语与外语拥有各自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但它们之间存在语义的通达,即双语共享一个概念系统。2)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概念表征的心理机制不同。熟练程度高的双语者的外语知识结构能够直接从概念系统提取语义信息;而熟练程度低的双语者,在提取词义时更多地依赖于概念系统与汉语知识结构进行信息投射才能成功。3)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外语学习与运用的特点不同。外语学习与运用的动机和语言水平成正比,而外语学习受母语的副面影响程度与语言水平成反比。就本研究的特定出发点——“英语在中国作为外语学习”,研究结果给予外语教学以下几点启示: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母语、关注外语学习中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