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公共交往空间不断拓展,公共话语权开始受到学术界与公众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研究议题走进公众视线。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到市场经济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群体内部认同发生转变:他们在维护公共利益和追逐个人利益之间摇摆不定。正是在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紊乱的情况下,拉塞尔·雅各比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从而引发学术界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广泛探讨。学术界围绕公共知识分子的生存与发展、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角色等问题开展了多样化的研究。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现代性概念出现的历史尚短,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在我国存在的历史久远。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公共知识分子精神早在传统社会已经萌芽,集中表现在士人群体之中;进入近代社会,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形成,他们通过在学校、公共传媒系统中的活跃表现而掌握公共话语权,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力;进入当代社会,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大众传媒领域不断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兴起,给公共知识分子创造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对公共知识分子话语权的象征性与合理性带来冲击。公共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扮演着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社会道义与公共伦理精神捍卫者的社会角色。然而在现代社会复杂生活的冲击下,公共知识分子内部在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公共利益捍卫者的正面形象日益消解;公共知识分子污名化现象日益严重。本文试图以公共知识分子社会角色演变为逻辑起点,对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进行历史考察与现实描述,以社会角色的视角探究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社会形象。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传统知识分子伦理为当代知识分子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给公共知识分子带来巨大压力。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批判性特质被过分强调,长期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扮演着圣王角色,他们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被忽视。学术界在讨论当代公共知识分子时,总是以批判性态度斥责公共知识分子公共性与批判性精神的丧失。本文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应当转变视角,重新认识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将公共知识分子视为社会行动主体,重新解读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