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7.16亿的PC网民规模,中国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是2011年推出的即时通讯手机应用,约两年时间使用者数突破3亿。目前关于微信的研究集中在即时通讯技术自身的特性、功能及其服务品质与使用者满意度等方面,对使用者使用意图和行为很少涉及。本研究将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微信为主题,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框架,分析使用者对微信的使用意图及行为。同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实际案例,深入了解影响使用者使用意图的因素。全文分四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问题和方法。第二章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加入“认知娱乐性”变量构建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探讨微信使用者的使用行为。第三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体验式研究等方法,结合问卷调查的结论,深入解读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及意图。第四章集中探讨微信传播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思考。研究发现,微信个人使用者多为19-35岁高学历的年轻人。主观规范是影响响使用者使用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使用者很看重微信是否有用,微信的有用性更能促进使用者的使用意图,使用者认为有用和好用同样重要;使用者对微信的定位倾向于有效易操作的沟通工具,而非娱乐设备,同时认为容易使用比娱乐功能更重要。微信加强使用者与家人、朋友的接触,满足个人使用者社会整合的需要,同时满足个人使用者的情感需要;合并PC与移动终端,满足个人使用者的认知需要;半私密传播方式满足个人使用者的自我展示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组织机构名人通过官方帐号传递公共信息,巩固其舆论领袖地位,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企业应用微信平台多是客户服务和产品营销。研究进一步提出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微信的媒介属性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微信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及犯罪威胁;如何正i确而有效的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引导和控制;传统的通信方式和新型的互联网通信方式之间的竞争。